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到入冬前,学校的老师总要给校园挂着铜铃的那棵老银杏树浇粪肥。老师们在离老银杏2米开外的地方,先分散挖出几个大但不太深的坑,然后从学校粪池挑出半桶粪,再加满几个高年级的学生从学校的西码头抬来的水,就这样一个坑里倒一桶。当时只知道是在给银杏施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不把肥料直接倒到银杏的根部,而要隔开一段距离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在银杏的根部根系很多,如果浇上粪肥会烧伤它的根系,反而影响它的正常生长了。

    其实,如果依根而施,加了水的粪肥对老银杏的根系也难以损伤,但是即便如此,我认为还是不利于老银杏根系的发展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老银杏有了口边的粪肥,就不想再向远处和深处发展它的根系了,甚至还会让它已经发展出去的根系重新迂回到根部,共同分享口边的粪肥。这样老银杏的根就长不长,长不深了。老银杏也将由于没有追求的目标和动力,而使它的根系逐渐萎缩,从而影响整个生命的成长。

距离近了,靓丽的影视明星,能看见厚厚的妆容后细细的皱纹。距离近了,往往会陷于功利,再美的书画,到了商人手中往往只能看到它的商业价值。

所以,不直接把粪肥施于老银杏的根部,正是为了让老银杏有段追求的距离与目标,使老银杏能够保持恒久的生命。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正因为有了那一段或长或短的距离而使人与人之间不管是亲与疏、长与幼、尊与婢,甚至敌与友之间产生一份不可替代的虚拟的美。网络里,或真或假,但都因为距离让人有了更多的畅想。

   教书育人,每当想发怒时,我们要努力让自己的怒气与学生的错误之间形成一段距离,等循循善诱占据意志后再进行教育。每当辅导班内学习不理想的学生时,要让自己的利益欲望与学生知识的残缺之间产生距离,等诲人不倦的信念深入脑髓时再与以施教。

  ……

身处世俗,对自己的人生也得保持适度距离。这样才可以既不被现实的泥泞所污渎,也不会因为盲目放弃而失去做人的基本原则与乐趣.

歌德说过“若使伉俪恩情深,只要彼此两分离。”但是你能同样说牛郎与织女被浩淼的银河相隔,每年只能七夕鹊桥相会,如此的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产生的只是深情吗?我想更多的还是长分两地的凄楚吧。这也许又是距离的另一种意味了。

     

           (于三垛书房 0999 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