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练习形式多样化
一、设计童趣性的作业,培养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一节课的后半时,他们的精力容易分散。而一般来说,后半时正好是巩固练习阶段。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那就要在练习形式上下功夫。以在教学《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为例,这一课精心设计练习,力求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一)、动手摆,动口说思维过程
课后“做一做”中的题目:7+1= 1+7=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图片,说出想得数的过程。(可以说:因为1和7组成8,所以1+7=8;也可以说:因为8可以分为1和7,所以1+7=8;还有更简便的想法:因为上边的7+1=8,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所以1加7也等于8。)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思维过程,可以大大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二)、做“找朋友”的游戏
比如一个学生拿数学卡片2,并说:“我是数字卡片2,谁是我的朋友?”另一个学生拿起数学卡片6,则两人一起说出算式:“2+6=8,6+2=8。”如果说错了,接着再往下找。做这一游戏,小朋友们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三)、“考考你”游戏圈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本课学的一题,指名说的数。如果说对了,这个同学也出一题,接着往下考,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四)、“对口令”游戏
针对8的组成,先按顺序说,男女生对着说,然后,提高游戏难度,老师随便抽本课口算卡片,让大家对出得数。这样,把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融于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练习形式多样,不但不会使学生在后半时懈怠,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会掀起个小高潮,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 设计层次性的作业,实现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要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此,利用每一个学生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开拓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作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借鉴教师前辈的教学经验,领悟到作业层次的重要性。
(一)、不同的作业要求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可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比如: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要求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时,针对学力不够的学生提出的要求应不一样,可以依熟练程度而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作业要求:能够比较顺利地背出乘法口诀;能够很流利地背出乘法口诀;在熟练地背口诀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口诀中蕴涵的规律。
(二)、不同的作业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一个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仅在课堂上,还要在课外的作业布置上。比如:周末的放假作业那也是有讲究的,学力好的学生可以布置些难度大点的题目,进行拔高;学力不够的学生可以布置些基础的书本知识,打好基础知识,能够跟上班级的基本节奏。
(三)、不同的作业形式
作业的形式要有变化,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常用的作业形式有:自选作业。即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选择课本上一定量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自编作业。根据学生实际,自编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外作业;自批作业。学生将某次作业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批改作业。
分层作业有利于因材施教。作业“一刀切”,过难或过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与优等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注意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既让差生跳一跳能搞到“桃子”,又能保证优等生免受“饥饿”之苦。
三、 设计社会生活性作业,应用于实践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作业设计时,要多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数》一课时,先让学生思考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5”表示时,学生刚开始时只是凭空去想,对周围的生活环境却“视而不见”,于是请同学们观察周围的事物。结果,同学们的思维闸门一下子就被打开了,有的说:我的衣服上有5个扣子,可以用5表示;我的铅笔有5支,可以用5表示;我们班墙壁上有5幅画,可以用5表示;事实证明,通过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发言思路活跃、丰富了。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同样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这样孩子们就会对生活中的数学越来越敏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总之,在设计作业时,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取代单调乏味的作业,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不管是从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作业内容与形式的精心设计,对学习与巩固数学知识都有益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