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有感

今天我校的部分数学教师去邻乡参加了区数学“有效课堂”研究活动。活动中,观摩了两节示范课,各乡镇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市局教研室的丁主任进行了专题讲座,使我对“有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所谓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具体来说,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即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因此,评价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课堂有效教学就是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中不仅强调学习方法的新颖同时也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这就要发挥我们教师的作用——主导、参与、引领、合作的作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一定要烂熟于心,这样才能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要达到“厚积薄发”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要关注课堂,在课堂有效性上下功夫。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是我们教学的主战场,我们平常所经历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常态课堂。重视每一节常态课,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理当潜心教学,时刻把“我教了什么?”、“我怎么教?”、“我教得怎么样?”牢记心头。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采取多种方法,恰当运用手段,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关注学习动态,关注全体学生,解决“教得怎样”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应当对照这三个问题扪心自问,自我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在课堂上不凝神聚力,那实现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旧引新时,还是进行新授课时,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活动的火花,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但是,让课堂“活”起来并不是搞“花架子”、“图热闹”,切忌“走过场”。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无效的情境是浪费时间,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要争分夺秒,要让情景体现数学味,让学生知道要干什么,不要饶圈子。2、出现问题后要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其感悟策略。3、广泛交流时,第一个上来交流的同学一定要把正确的东西呈现上来,让学生先入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巡视时做有心人,切记巡视也要是有效的,不能学生在交流教师在想下面该做什么,更不能随机地展示,一定要有目的地让对的先展示,然后再把不好的展示进行分辨。有了对的基础,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抵抗力”,“病毒”就难以侵入了。4、学生的总结反思要到位,要有效,不能流于形式,要有一定的过程。总结好了一定要进行真正的反思,要弄清为什么。5、巩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提升,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要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逐步上升为理性思考。
        总之,学生听得专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学生积极思考是课堂有效的关键;学生有效地动口、动手,是课堂有效的外在表现。要让课堂“有效”,备课最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入手,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自己的教学过程,想法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