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数学作业设计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灵性,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不少教师在备课中却往往忽略了对作业的精心设计,设计的作业或简单的重复抄写,或机械的死记硬背,或枯燥的题海苦练,或呆板的知识仿效,或钻牛角尖的偏题怪题。这样的作业练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创造力的产生,能力的培养便成了空中楼阁。
把学生视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注重学习的体验,将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融入形式多样的作业中,让作业变活,变新,变得更有效,这是我们思考的主题。下面我结合一年级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于一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一些思考与想法。
数学作业的设计首先要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其次,数学作业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提高作业效率。心理学强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有序调控教学的方法。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但已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加之一年级学生的手指发育还不成熟,所以强迫学生多写作业是非常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可一年级学生又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为了让学生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便给学生布置 “说”的家庭作业。即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和数学课上有趣的事说给家长听。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我们经常谈及的问题。然而,学习和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并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数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体验数学的意义与价值。为了提高学生“用”的能力,在学完1——10的数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如写一写你知道的一个电话号码,你几岁了,用学过的数写一句话,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中的数和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多变的作业形式也使学生思路更加开阔。我发现学生在写数字的时候都能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有兴趣,也有信心把数字写好。
与其他数学作业相比较而言,计算作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常常不爱算,易算错。在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设计了 “小猫钓鱼”的作业,每位学生都扮成小猫,湖里有许多条小鱼,每条小鱼的身上都藏着一个数学算式,只要算出上面的得数小鱼就归你了。这样设计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把枯燥的数学作业设计成活生生的有趣味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到有趣,体验到知识能为我所用,使其真正认识到,我要做,我愿意做。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可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自主互助,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个人的追求与群体的目标融为一体。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让学生尝试与人交流和合作的乐趣,增加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学会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事实上,有些作业也适合于合作完成。如,比长短,让小组间的同学拿出自己的铅笔,比一比、说一说;口算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小组里比一比、赛一赛;学《统计》时,让孩子们在小组里调查、记录;等等。通过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学生在主动参与、自由表现的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化,思维不断发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作业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合作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加深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后,让孩子回家跟爸爸、妈妈说说身边的形状;平时的口算练习,也可以经常地让孩子们与爸爸妈妈做做“对口练”的互动游戏;等等。学生在这种亲情的环境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了发展。
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情感体验和背景各异,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有机设置弹性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分层教学与分层要求的策略,设计一些有“开放”的作业,促进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如在教学完《认识钟表》后,同样是认读钟表上的时刻,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图)
第(1)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第(2)(3)题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题,第(4)题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题。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实践类作业还可以动手操作,如把自己身边的物体按不同的形体的分分类;比比家里房间的大小、书本的厚薄,教室里桌椅的高矮;数数校园里老师的电动车、自行车的辆数,并做好记录;等等。这些作业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数感与量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也留给了学生创造的空间。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特别关注学困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他们的作业质量是学习目标达成度的重要反馈。学困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导,还可以安排先完成作业的优秀生,及时地帮助检查更正。
作业设计的艺术可谓无穷无尽,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逐步去探索和挖掘更新、更多的科学方法来设计作业。总之,作业设计应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要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灵活设计多样性的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