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
去日本的游记,写还是不写,是个问题。
原因有二:家国仇恨;本次去日实属观光不属旅游。
旅行的目的有时是为了逃离现实。
最理想的旅行状态是自由自在。作为女性,独自一个人的旅行需要勇气,这种时候,志同道合的伙伴显得尤为重要,但志同道合很难,比如我旅行的重点是风景、人文、尝试和体验,对方要差不多,才会玩得开心。为了自身的安全只能报团,报团去旅行,已经让旅行失去了一半的快乐。
坐飞机
没有第一次坐飞机的新奇和懵圈。取机票-托运行李-安检-候机-检票-登机,流程跟坐火车差不多,可能严谨一些。在飞机上睡上一觉,醒来的时候已经在日本的领空上。在大阪的某私人海上飞机场落地,受到日本机场工作人员的微笑迎接。离开国内的高温,享受日本岛的凉爽。
见闻
事先没有做任何攻略,连团游的路线也没有看,只是根据一路上汽车的车牌变化,确定自己经过了日本的大致几个地方:大阪-名古屋-富士山-东京-名古屋-大阪。时间的关系,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坐车,沿着山沿着海,看窗外山与山时间农村或城市,有红色的高塔,与地平线齐平的海,海上空的白云,一切的景致和动漫《你的名字》里近乎一样,心中激动。我们的司机是一个日本小说典型大叔的样子——浓黑坚硬微卷的板寸头,高大宽厚的身材,行程中总是微笑地开着车,必须戴着手套帮你搬上每一件行李再搬下每一件行李。带队的导游是一个中国人(李桑),祖籍山东,性格爽朗,也很聪明,教会了我们几句常用的日本话“ta-da-yi-ma”(我回来啦)“ao-ha-yao”(早上好)“a-li-ge-dao-gu-za-yi-ma-si”(谢谢)“si-mi-ma-sai”(给你添麻烦了),也给我们讲了许多日本的文化。在日本最明显的感受,第一是安静。导游说在日本生活就是耐得住寂寞。第一晚入住的房间在酒店8楼,大概晚上七八点的光景,微微打开窗,外面一点声没有,没有汽车的鸣笛,也没有行人的吵闹(因为几乎看不见行人),静得出奇,我站在窗口观察了很久,期间只一位女性出现。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和小伙伴一起出行至便利店,竟是一样的感受:日本人不爱压马路。加上日本昏黄的路灯(是日本人的环保还是深知国土资源的有限,日本挨家挨户的灯都是昏黄的,酒店亦是如此,让一个在祖国挥霍惯了的我真不习惯,总感觉看不清。)让整个城市看上去更加安静。我有两次离开团队,独自晃悠。第一次入住的酒店附近有德川家康的住所,是个公园,第一个早晨和小伙伴出去寻找没有结果,但收获了一条动漫里的河,和一枚动漫里的高中生,踩着自行车在河边的狂奔。第三个早晨,我又出发了,沿着不认识但有些可能的路一直走,最终找到了,也有些早起散步和运动的人,在那里拜拜,但依旧安静,只听乌鸦“噶——噶——”粗糙的叫声。第二次是一个人在大阪公园,循着空气中电吉他和贝斯发出的好听的音乐声,以为是什么公开的音乐表演,就想去听听,一边走一边找,途中遇到一个爸爸,领着三个男宝宝骑脚踏车呆萌的样子。走过一段长长的台阶,就见到了另一番天地,一场即将开始的演唱会,人们凭票入场,有大型星巴克和其他不认识的店铺,那么多人,竟还是觉得安静。第二是干净。它的每一条街道都见不到垃圾,更不会有顽固的污渍,甚至垃圾桶里的垃圾都是干净的。从机场开始,我经过的每一间厕所都极整洁和高档。高速上遇到的每一辆卡车都是蹭亮崭新的样子。第三是日本人的秩序。有一晚住在深山里,天黑的时候外面昏黑昏黑的,和小伙伴压马路,过斑马线的时候便看到远处的汽车自觉地停下来,等我们。在心斋桥,真的是人山人海,但滚滚人流很有秩序,一条大路分两边,左手边向后,右手边向前,那一天有一辆救护车经过,人流便自觉靠边。
职业关系,见到这一切,我会不自觉想到教育。我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祖国的每一次进步都会让我热泪盈眶,但去了日本,我才真的意识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应该不仅仅是经济。我们每一天都在鼓吹着自己的进步和牛逼,但在外国人看来,我们真的是人傻钱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距离绝不是一点点。中国什么时候完成了真正意义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是达到了发达国家的高度。至今,我们依然把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考试能力的提高上,小学生也依然为分数扎破头。学习共同体新课堂模式的诞生是因为传统的课堂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兴趣,那是因为今天的学生不只是在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渠道太多了。虽然课堂模式发生改变,但评价体制依旧是传统的。曾经的中国需要普及文化,也迅速地需要一批科技人才建设祖国,但到2018年,从我所教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看,9年义务教育的文化水平依然达不到普及。似乎一直在模仿,但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独创,想不想找到也是一个问题。(这一段纯属瞎掰)
回程
短暂的五日很快结束,在我们刚刚有那么一丢丢了解日本的时候,我们坐上了回程的飞机,心中有种没玩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