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默写,几乎吐血三升,气绝而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写成“呼如一夜春风来”的,有写成“千树万树离花开”的。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后半句我强调过n次意思: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美玉。但是默过n次之后,有人写“浮光跃金,静以沉碧”,有人写“浮光跃金,静影成壁”。

“高峰如云,清流见底”变成“高风入云,清流见底”。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变成“所谓一人,在水一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变成“衣带渐宽终不悔,唯一笑得人桥脆”,或者“谓依消得人悄崔”。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变成“胜名之下,其实难负”。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变成“树德物资,除恶物本”。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变成“法不阿贵,绳不饶屈”。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变成“岸止丁兰,郁郁青青”。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变成“沙欧翔集,锦粼游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变成“老翼伏历,志在千里”。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变成“日星隐耀,山岳潜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变成“业精于情荒于喜,形成于思毁于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变成“百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变成“青林翠竹,四时惧备”。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变成“焚高油以继处,横兀兀以穷年”。

这是最低级别的默写,如果默写到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翻译,那更是死伤无数,哀鸿遍野。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一句中的“发”永远不知道是“开放”的意思,“秀”永远都不能理解是“枝叶繁茂”。

文言虚词全部靠猜,而且永远猜不对。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一句中的意思已经记住了,能够说出是“奋发地向上飞,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彩。”再问“而”的意思,变成“连词,表并列”。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句中的“而”有写“转折”,有写“并列”,有写“修饰”,就是不知道是“顺承连词”。

“然而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一句简直就是难于上青天了,里面的“之”永远都是“的”,“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样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太专业太高深了。里面的两个“而”永远彼此纠缠,无法厘清。

正确的答案都是相似的,错误的答案各有各的错误。

我们是九年级语文组,面对的是初三毕业班学生,出现的这些低级错误,匪夷所思,无法理解。关键是订正过后,下次再写还是错的,或者换了另一个错误,甚至订正本身就是错的。

办公室里常常开玩笑的一句话是“面对这些学生,让人怀疑人生”。

翻书:马冬梅,合书:马什么梅?

翻书:马冬梅,合书:什么冬梅?

翻书:马冬梅,合书:马冬什么?

翻书:马冬梅,合书:马冬梅!马冬梅!!马冬梅!!!

合书:好了,我记住了。

考试:孙红雷。

这是最近朋友圈里转发的段子,看来怀疑人生的老师不止我一个。

今天期中考试,考前发现那个男同学再次把“凫胫虽短,续之则忧”写成“凫颈虽短,续之则忧”,面对他的错误,看着他人畜无害的笑脸,我叹了口气,没有忍心批评他。

这些孩子们,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