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书籍是世界上最有营养的补品。我喜欢看书,但最不感兴趣的是哲学类的书籍——因为在我看来,觉得哲学类书籍是最无趣最枯燥的。然而在硬着头皮用一个月时间“啃”完《苏菲的世界》后,我想我的看法可以改变了。

在这本书中,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以一种全新角度为读者展示了人类哲学发展历史。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信中提出一个问题:你是谁?故事就此展开。就这样,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哲学世界,开始思索自然、科学、艺术与人类等从古希腊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它是文学、艺术、科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研究与发展的指向针,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察力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从中我们也看到先哲们一直不曾停止过探寻自我和自然关系的脚步,也正是这种探索精神的推动,才有了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就像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思考,才使人类走出混沌与迷惘。

其次,这本书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她在精神导师的循循善诱下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从未放弃过。我想,这两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做老师的思考学习。不是每个孩子都天生爱读书学习,那么我们做老师的怎样把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一点?怎样去挖掘对读书没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的潜能呢?我们能不能也努力成为一个像书中的精神导师艾伯特一样的学生的引路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