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考试,今天课前按惯例学生先读一篇文言文(七下《早读课本》第九周)。
周敦颐
《宋史》>
周敦颐,宋代著名,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
这篇文章涉及的文言文语法现象不复杂,常见的文言实词或虚词也不多,相比前几日读的几篇简单多了。而且课本的原文下面还有必要的注释与译文,学生在读懂文本与理解文本上基本上不存在大的困难。
五分钟后,师生互动扫除了字词理解障碍。
我说,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常见的题型有:1.结合文本内容,说说XX是怎样的人?2.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分析文章所用的人物刻画方法3.人物形象的比较4.评价人物的言行……如果是第一种类型的题目,你将怎样答题呢?
其实,经过近学期的学习训练,以上题型学生都已经见过练过不知多少遍了,每次练过后都有讲过解题的方法与规范形式。这样问,只为再复习一遍。果然,不少学生很快说出:先概括内容,再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追问:如果是本文,要你结合内容,说说周敦颐是怎样的人?你怎么回答?
生沉默,似在思考。
我说:一起来读读81页到82页的“提示部分”内容吧。
学生一起读:本文根据周敦颐……声音响亮整齐。
我再问:谁来说说刚才的那个问题怎么回答?
再次沉默。过两三分钟,终于有人举手要说。
生1:周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可见他很明智。
生2:“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可见他正直。
生3:“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 ‘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可见周敦颐无私奉献。
我:……
说实话,我很震惊,也很无奈。我没有料到,“明智”“正直”“无私奉献”这些词语在他们心中是这样用的!要知道,这是七年级的学生,下学期就要上八年级的初中生。这些词语应该是小学四五年级就学过的呀!
生气没用。耐下性子,就每一个的意思结合生动的语境讲解一遍。
然后,再告诉他们,要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然后,再读“提示”部分的语句。弄清楚哪些句子是概括内容的,哪些是评论人物特点的。区分好了,再根据语言简明扼要的要求,看看哪些文字可以删去不说。找了个成绩中等的女生来说,她宁可删去“宁愿”的“宁”字,也没舍得删去“担任……”这样的短语。
唉!
整个讲述过程中还得不时提醒玩手指、掐胳膊上疙瘩、摸桌肚里玩具以及上下眼皮打架的男生或女生:这里要记呀。
明天开始期末考试……
补记:
第二天,第N次复习了29条名句后,随机找成绩中等的男生和女生各一名到黑板上听写以往默写时出现的易错字,结果女生全对,男生对的不超过三分之一。前一分钟刚说过:和衣服有关的汉字,一般都用“衣”字旁,他把“初”“袖”都写成“示”字旁。
不要生气,我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