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给我们提的第一条建议。尽管很早就知道这句话,但一直没深究。
直到这学期,时隔近十年,我“心血来潮”般的回到班主任的队伍当中,突然间与几十个“90”后的学生有了整天整月共处的机会,有了几许“斗智斗勇”的经历之后,一直以来在我脑海中时浮时沉的这句话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抽象”是与“具体”相对应的。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正是由于班级的每个学生都有着个性迥异、真实鲜活的具体表现,才带来了一个班级的生机和师者教育的灵感。我们都曾不切实际的幻想“班上的学生都是‘某某某’那该多好”,却从不曾意识到“千篇一律”其实正是生命教育的荒漠和应试教育的痼疾。试想一下,相同的神情,一致的思维,永远不会犯错的课堂,这样的教育体验将是何等的荒凉与冷酷。
我向来提倡“生本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班级管理理念亦然。所谓“生本化”,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互动的课堂,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班级管理,前者需要我们课前研究学情、课堂关注生成、课后注重反馈,后者则需要我们在与学生谈话前多为学生“找理由”、谈话时多为学生“出点子”、谈话后多为学生“抓落实”。只有我们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会增加与我们的心理认同,缩短与我们的情感距离,这才是健康的、和谐的、有“魂儿”的班级。
许多人认为师生是一对“冤家”,这话其实也没有错,只不过不能是“生死冤家”,而要是“欢喜冤家”。让我们且思且行,在一路的泪水与欢笑中,收获“真”的教育,收获“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