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十多年来,无论是做班主任或是科任老师,对班上部分学生的家访总是每学期的“必修课”,这当中既有对贫困生的考察式家访,也有对学困生、德困生的沟通式家访,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春节刚过,笔者就对班上的小Z同学进行了一次家访,现在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小Z的文化成绩基础较差,是我们办公室里各科老师课间“补漏”的“常客”。平心而论,小Z的学习态度虽说不上很积极,但也不是那种消极应付型的,加之平时他遇上老师总是带着一脸善意的笑容,劳动也很积极,平时我们对他的印象都还不错,可就是为什么成绩总也没有起色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对他进行了一次家访。
通过与小Z母亲的交谈,我了解到小Z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小Z自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上学后家里人也只是“管得了他的吃穿,却顾不上他的成绩和思想”,好在小Z平时性格内向,并没有让家长操很多心,只是文化成绩基础一直不牢固,交了择校费上高中后由于离家较远,小Z选择在校住宿,更是与家人沟通较少,成了个不折不扣的“留守学生”。现在小Z的父母已经认识到与孩子加强沟通的重要性,下定决心从这个学期开始留一个人(小Z的母亲)在校外租房陪读,尽管这样的选择会让家庭每年的收入减少两三万块,但“为了孩子,也顾不上更多了”。
我向小Z的母亲介绍了小Z 进入高中以来在行为规范、与人交往、集体活动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共同探讨了后期在促使学习成绩提高方面需要家校配合的一些细节,整个家访活动进展得很顺利,可我踏出小Z 家门的那一刻,却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是啊,家长对孩子的付出毋庸置疑,可他们对学校、对老师的信任与企盼却是我们加倍努力、奋然前行的不竭动力。
通过开学来一个多星期的观察,我发现小Z学习政治学科的热情明显比上一学期提高了不少,平时的课堂检测也有一些不俗的表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的人尽义务,就能和学的人发生一种很宝贵的友谊”,我明显感觉到小Z 学习状态上发生的可喜变化,我也将继续实施我的家访活动,争取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