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总有这样一种误解,以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而学生习惯与常规养成教育则是班主任的事,觉得自己又不是班主任,只要教好自己学科的课就行了。在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这本书之后,我深深认识到了教学是一个与学生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的一举一动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课堂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讲台,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渊博学识和个人魅力的舞台,让学生喜欢我们,能促使他们更加喜欢我们的课。
如何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呢?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也总结了一些心得,现提出与诸君探讨。 
第一、从小事做起: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由于思想政治课的课时比较少,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不是太多,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刻刻注意捕捉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机,哪怕是他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是一次作业上的拖沓,课堂提问时的敷衍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有效的信息。在一次课堂上,我请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结果他站起来之后一言不发,无论我怎么启发,他就是不开口说话。我当时就想这绝不可能是他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而是有另外的原因使得他不想说话,于是我就叫他坐下,并在下课后及时与他进行了交流。原来那天上课凑巧的是连续有四门课的老师都是在提第一问题时就叫他回答了,他就觉得自己特别的倒霉。于是我就开导他,“如果今天上街买彩票,连续中了四个奖,你也会认为自己很倒霉吗?……经过一番诚挚的交谈,我发现他的脸上有了笑容,表情也变得更加轻松了。我不期望经过一次交谈就可以让他彻底改变原来的看法,但我真诚的希望他能够从自己设置的阴郁情绪中走出来,给自己一片明朗的天空。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这位同学上课发言积极了,作业比以前清楚了,遇到老师也能主动问好了。
第二、课前课后:交流的“黄金时间”。课前课后的时间看似很短,但却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最佳时机,教师提早两三分钟到课堂较好,随口和学生聊上几句,会使上课气氛更加融洽,下课时也尽量不要拖课,在严肃的课堂教学之外,日常小事可以和学生有商有量,帮点小忙会使学生对你感恩戴德。如果不兼任学校领导,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要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吹毛求疵,但同时切记不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尤其男教师不要和学生变成“哥们儿”。 
    第三、对于学生活动:距离产生美。学生参加的活动通常分为两种,体育类活动和文艺类活动,作为一位老师,必须把握与学生亲近的分寸,体育类活动的原则:参与而不参加。除非是学校组织的师生对抗赛,如果是学生自己的比赛,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做一些“后勤”工作,比如递送矿泉水,及时帮助受伤的运动员,最重要的,要在比赛的从头至尾给学生加油鼓劲一般不要中途提早退场。因为体育比赛讲究连贯性,一气呵成,老师去给学生加油学生一定倍感鼓舞,如果中途退场学生会有失落感,比如篮球赛,假如教师时间比较紧可能只能看到一半,就干脆不要去,事后及时询问比赛结果即可。如果是文艺类的活动则正好相反:参加而不参与。除非是比赛时作为评委,否则这样的活动教师不要参与,因为这一类活动学生参与时往往很紧张,老师去看就更紧张,影响选手实力的发挥。这里面特别要提到班团活动,这是学生自己无拘无束的空间,如果学生没有邀请,或者只是随口之邀,教师不要前往。如果是盛情难却,教师应该前往表示礼貌,那个时候学生一定会让老师表演节目,那么就表演一个吧。表演完了坐下来喝口茶,与学生交流几句就离开,尽管学生会挽留。因为这样活动往往比较随意甚至是随便,学生会把老师视若学生,嬉皮笑脸,甚至打情骂俏。教师容易失去一个老师应有的身份和尊严。 
    总而言之,教学不仅是学术上的教与学,更在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与利用,方能使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和谐的新课堂理念达到教学相长,沟通互动的良好渠道。试想,学生上课前满心期待我们的课,上课时沉浸在其中投入的听我们的课,下课后又评头论足探讨我们的课,这不就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教学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