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评价岂可量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它起着引领教师转变教育思想、促进专业成长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还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决策依据。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都会研究制定较为详尽的评价表。纵观这林林总总的评价表,笔者发现,不论它们以何种形式呈现,但万变不离其宗。
它们绝大多数采用量化打分或等级评定的方法。一般从教学设计(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来评价,每一个评价项目后面再细分为两到三级评价指标,每一大项及子项目都有具体的分值权重,评课者须对照标准根据自己听课的感觉逐一打分或评定一个等级(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最后再根据各子项打分情况,综合评定该节课的最终等次。
且不说其操作上的繁琐复杂,恐怕其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就值得商榷。
教学活动是教师个性化的劳动,教师个人的风格、素养、经验、习惯等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一千个教师就会有一千种教学风格,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就会相应的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如何去界定孰优孰劣?能界定得那么精准吗?
评价设置那么多的项目,且随着课改还有进一步增添的趋势,教师要在一节课里都圆满地展示出来,难道教师是神?再好的教师也是凡人,他绝不可能每一项指标都完美无瑕,充其量只不过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做得好一点罢了。你面面俱到的评价标准,莫非是在故意刁难教师?
不同内容、性质的课堂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考虑的是如何高效实施教学任务,最大限度地让大多数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习惯。如果为了迎合所有评价指标,就会处处小心、时时谨慎,不可有丝毫疏漏,最终分散了精力,上成了表演课,岂不违背了课堂教学的主旨?
设置的评价项目中,其评定标准有几个阐述是精确的?教学目标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谁能说得清道得明怎么评定,打满分的理由是什么?扣分的依据又何在?合作学习是根据形式打分还是根据效果打分或者两者结合起来打分?……我估计再高明的专家也难回答。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一节课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终得由学生反馈出来,学生的评价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师课堂教学再精彩再完美,评课者也一致好评,但是如果大多数学生收获不大,你能说这是一节优质课吗?我们的评价又何曾有学生评教这一项?缺少学生的评价还是真实客观的吗?
评课者听了课,拿着这份评价量化表,一定也有点头疼。这么多的项目逐一打下来,可不是一件省事的活儿。每项应得多少分,除了要回忆上课者课堂上的表现,还得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个人的喜好。更多的时候,要么抱着不得罪人的思想,打个高分评个优等;要么敷衍了事,随便给个分交差完事。这岂不违背了评价的初衷?
如果不是评比,我们评价课堂教学有面面俱到的必要吗?
课堂评价岂可量化了之!
2016年4月1日写于南苑学校树香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