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

近读《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其中薛宝钗劝导林黛玉读书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因为刘姥姥的到来,贾母摆酒同乐,酒宴上行酒令黛玉因怕被罚,口急一时说出禁书《西厢记》中的句子,被宝钗察觉。“蘅芜君”即宝钗,“兰言”乃知心话。黛玉一直把薛宝钗当情敌看待,于是宝钗用知心美言,来劝导黛玉要多读正经书,从而使黛玉解了对宝钗的疑惑。

细细咀嚼宝钗的这段话,竟能从中窥探出我们读书之要旨:明达事理。

读书明理,最根本的是明白做人之理。读书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未免太功利且浅陋了。知书达理,我们读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摆脱愚昧、粗俗、野蛮,修身养性,成为一个文明人。读书人无论高贵低贱,贫穷富有,只要浸润经典之中,其人格必定是平等的,心灵是相通的,精神是愉悦的。因为他们从书中汲取的养料是一致的,即明达做人之理。

   做人之理说白了就是做人要讲德行。其内涵就丰富了:爱祖国、行仁道、明是非、知廉耻、懂礼仪、守规矩……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底线,读书人视之为命根子,甚至于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作为封建时代的女子,宝钗尚且懂得“读书明理,辅国治民”, “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我们又岂能不明读书之理乎?

黛玉一不小心说了《西厢记》中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可是离经叛道的。《西厢记》这种谈情说爱的书在当时属不正经的杂书,是禁书,作为上流社会的精英是不应当读的,更别说是女孩子了。宝钗说得很明白:“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药有良药,可以治病;药也有毒药,可以害人。书也有好坏之分,切不可小觑书籍对人的影响力,开卷并非都有益。好书能让人修身养性、明达事理,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坏书则会让人污染心灵、养成恶习,甚至危害社会。正可谓:读书有风险,开卷须谨慎。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201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