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在该书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可以毫不犹疑的回答说:爱孩子。”书中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令人佩服。
一、对儿童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在书中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在我们幼教领域,我们常常会用小名来称呼孩子,这对于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小班的幼儿,在开学初,用他们熟悉的称谓来称呼他们,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更快的爱上幼儿园,爱上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身体;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不因为孩子的外貌、家庭等而对孩子有偏见,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很可爱,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我们身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教育方面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爱与理解分不开
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这本书论述的是教师的心”,另一方面,他又说这本书“是阐述儿童世界的”。表面看来,似乎矛盾,其实不然。它恰恰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深刻洞见:教师的心是与儿童的心不可分割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一些精神品质,一个教师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最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オ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在幼教领域,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是很重要的一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游戏为主,一天的时间内基本都在游戏。幼儿游戏需要伙伴,这时,我们幼儿教师就可以扮演起“好朋友”的角色,加入他们的游戏,支持他们的游戏,分享他们游戏的快乐,帮助他们解决游戏冲突,让他们的游戏更加的快乐,以此拉近师幼距离,让孩子更加地喜欢老师。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爱孩子,还要时时刻刻保持一颗耐心。我今年带的是幼儿园小班,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很多连吃饭上厕所,基本的情感表达都不太会。在小班入学的第一个月,真的是很让人头疼,有些孩子止不住得哭泣。这时,真的需要一颗耐心,把每个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的想想他们现在的感受,用爱心,耐心对待孩子,多抱抱他们,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平复了下来,一个月下来,所有宝贝都可以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了。在教育实践中,我也常常告诉自己,要对孩子有耐心,有爱心,真正的做到爱孩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让学生在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懂得付出爱、懂得感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