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教师分为聪明者和智慧者两类。说,时下聪明的教师很多,但智慧的老师却很少。聪明者会选择种下牵牛花,经年即开,只是希望看见来年的姹紫嫣红;而智慧者会选择栽下银杏树,百年方成,哪怕他们看不到成材结果的那一天。当教育面对生命时,智慧者不是急于得到肤浅的、一时的成绩,而是着眼于人复杂而又长久的生长。而教育恰恰是“百年树人”的事业!

《桃花心木》中的种树人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学生的成长就像树木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因此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生长规律。卢梭说;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唯有尊重学生的生长规律,才真正关注了个体生命生长的意义。

 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牛小的时候被绑在一根木桩上,小小的力气无法挣脱绳子去吃旁边的草,尽管它曾经多次做过努力都失败了。从此,它不再想着挣脱绳子,等它慢慢长大,已经有足够的力气摆脱绳子的束缚的时候,它却已经不愿意去尝试了,只能吃够得着的草了。

每个人的生命伊始都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创造性、独特性,这也就要求教育必须从“教师中心”转到了“儿童立场”,更重要的是在转变的过程中帮助儿童进行富有价值的生命意义的建构——即使不能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英才,至少我们也不能让教育变成捆绑在他们身上的“绳子”。孩子的生长是“无法预约的美丽”,老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爱心,等着小树苗的生长,不要随意给他们的成长下定论。

再回到教师的“聪明”与“智慧”这个话题,“每天定时浇水的聪明”老师把学生的脑袋看作为一个“容器”,在课堂上迫不及待的往里面输送“养分”,学生被“辛勤浇灌”被动接受,能及时吸收消化的就成了“好学生”,反之就有了“差学生”的标签;智慧的老师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自己的课堂,并做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为这些智慧的老师深知,教学时既要夯实学科基础,强化文本学习和体验,更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这样每棵树苗都会依照自己生长的规律有了好的、积极向上的伸展方向。树木的树干朝着四面八方生长,课堂也应向四面八方打开。  

其实,我们做老师更多的是因为我们想去弄懂“教育”,而不是因为我们只有专业知识才被聘用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而弄懂教育,其根本就在于是否遵循了规律、是否顺应了教育应有的走向。

想到这样一个例子:学生张维加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进入杭州二中就读。“开学不到一个月,张维加就来我办公室,问‘有些课我能不能不上?我已经自学过了。’”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说。叶校长请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评估后,决定让张维加的大部分课程免试,也没有动员他参加任何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就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张维加在高二时写的论文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三名,他也因此获得保送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资格。张维加的成长轨迹是否能令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少谈一些分数、竞赛,多关注孩子的天性、兴趣。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选择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固定、提升,从而转化成志向。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支点就是指事物的中心和关键。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寻找这样的支点,让学生茁壮健康的成长。老师们,为学生种下一棵树吧,在成长树上除了长着分数的果实,还有品德、兴趣、情感、、态度、习惯、能力等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