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里,教师与幼儿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团体,通过课程的方式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幼儿教育课程作为教师与幼儿的桥梁与纽带,对于促进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知识积累过程及各方面全面发展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既然课程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幼儿的成长,那么所设置的课程必然是要以幼儿为主体的,而这主体意识在幼儿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又有着不一样的内容。

随着幼儿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国外先进幼儿教育观念的引进,人们开始重视课程实施过程要注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对话,有效的幼儿园课程的主题与内容应基于幼儿的经验与兴趣,课程策略应基于幼儿的认知特点与学科特点。言而总之,这一切都以师幼互动为基础,以幼儿经验的获得与内化为根本目的。

(一)依据幼儿兴趣点和成长点设置合理的课程

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让我对幼儿的学习和成长特点有了新的认识。曾经,我以为,幼儿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教师的教育、授课对于幼儿的求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我逐渐认识到幼儿其实对学习有着积极与主动力,只要他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主动的探索、求知,即便会遇到失败,仍旧会不断地摸索、前进。而幼儿的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启发与引导,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幼儿对课程产生兴趣点,借此引导他们投身于课程过程中。因此,教育活动确定之初,幼儿表现出来的兴趣、问题是确定课程主题的前提,课程的主要核心自然就是幼儿的兴趣点,即他们自身萌发的探索愿望。

而兴趣点应该如何寻找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与幼儿们的相处过程中留心观察,用心倾听了,在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和倾听幼儿在学习中的行为、语言、情绪等表现。幼儿的学习经验与学习特点是确定适宜活动目标的前提,通过长期的师幼相处过程,教师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和探索方向、个性特点、发展阶段特点都有充分的了解。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自己通过观察和倾听所获得的信息结合目标、理念、策略进行思考和判断,以确定课程的进展方向与速度,最终,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构建适合幼儿的学习课程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还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它向我们明确提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在实践中,教师应该在游戏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的指导行为。尤其是游戏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因时、因地扮演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指导行为来与之互动。有时我们可以是观察者,倾听者;有时我们也可以是组织者,援助者;有时我们也可以是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幼儿学习活动的共同探究者等等。如:幼儿的游戏进行情况良好时,我们可以扮演观察者,倾听者的角色。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冲突,游戏快要进行不下去时,我们则可扮演引导者,援助者的角色。教师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很好地把握机会和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的水平和能力。所以说,游戏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协同,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  
  (二)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完成师幼对话过程

现代幼儿教育所坚持的,课程建构是师幼互动的过程。课程的主题和目标是教师在幼儿的兴趣、问题、经验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结果,课程策略是教师在幼儿认知特点与学科特点之间搭建的支架与台阶,课程实施是教师和幼儿平等对话的过程。我们在设置幼儿课程之时,除了要依据幼儿的基本兴趣点、成长点和课程点进行课程的创立,更应该将幼儿放在与老师同等的位置上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体现了对话的本质是平等、自由且公正的。老师和幼儿之间只有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观点和观念(在此,主要是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观念),让幼儿自由的提出问题和看法,并允许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这样才能让两者之间形成充分的友谊感和信任感。

针对这一点,就不得不提一下幼儿的常见探索方式——即“提问”的方式。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们往往对幼儿的提问存在轻视和回避的态度,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态度就有可能让敏感的幼儿捕捉到,从而将激起的求知欲瞬间被扑灭。而实际上,有效的提问有着积极的、双向的交流特点,会激发幼儿投入学习状态,使他们更具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享受发现问题、主动探究与获得新经验的快乐,并得到情感的满足。因此,教师与幼儿要实现“对话”,完成师幼互动过程可以采用“提问”这一方式创设学习情境。

通过语言《吹泡泡》就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首先出示第一句诗歌的图片,指着上面的小图片问:图片上是什么?幼儿:星星月亮。教师肯定了幼儿的答案,并由此引出了诗歌的第一句:“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接着教师又让幼儿看第二句的图片,马上就有两三名幼儿能够基本说出图片上一些事物,于是我赶紧大声提醒说:“已经有小朋友能说图片的基本内容了,真了不起,但是也要给其他小朋友思考的机会,别急着说出来,好吗?”他们几个点点头。接下来,我就用白纸盖住了第三句中的后面半部分,指着图片问:“那小朋友来猜猜露珠是谁吹出的泡泡呢?”因为后面一部分被盖住了,小朋友不能直接找出答案,开始进行思考联想猜测与露珠有相互关系的事物。在此基础上,我又追问:“为什么说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幼儿纷纷发表他们的看法。通过这个教学实践过程,我也充分认识到了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吸引幼儿们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情境中去,而且可以鼓励幼儿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同时,还可以借机拓展他们联想思维的能力。其实,学习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进行联想思维,对他们来讲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以轻松、开放的组织形式才能深受孩子的喜欢,这样也给予了孩子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要在这看似松散的活动中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实现课程的教育功能,却给每位幼儿园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每个幼儿都是一本书,一本需要成人不断用心去理解的书,让我们用心关注师幼互动过程,抓住教育的契机,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不断地向理想化教育境界迈进。

 “以幼儿需求为依托,师幼互动构建课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创新。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常态,应该贯穿于师幼相处的各个环节当中,作为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教育手段相结合的综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