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风靡,在教学活动之中有效的进行游戏的设计与实施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数学这一门知识,对于幼儿来说本就存在一定难度,然而通过融入游戏的有效设计与实施,让孩子在数学游戏中不断的体会数字的魅力,加强数学游戏的可玩性,带给幼儿学习和游戏的快乐。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数学知识,可玩性
一、数学游戏的“玩性”缺失
数学游戏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孩子是否真正感受到游戏的快乐?游戏过程是否真正体现了数学核心经验?看一个小班的数学游戏《小猫钓鱼》。
预设目标:能按数取物并手口一致点数。
游戏材料:小猫头饰、自制钓竿、鱼若干(鱼身上有点数)
预设玩法:幼儿扮演小猫,手拿钓竿在教师准备的“池塘”中钓鱼。幼儿能根据教师的指令钓鱼,如“请你帮猫妈妈钓3 条鱼。”或“请你钓一条身上有5个圆点的鱼。”教师检查幼儿是否钓对鱼。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发现数学与游戏很难交融在一起:
1.披着“情境外衣”,游戏有名无实
幼儿喜欢钓鱼,喜欢的是鱼上钩的过程和体验成功后的满足感。案例中似乎是让幼儿浸润在“钓鱼”的游戏中,扮演着小猫。但仍逃脱不了在教师主导下的操作,没有让幼儿真正玩起来,更多的是在情境游戏外衣包裹下的方式来开展的。
2.教师主导,游戏中自我建构难实现
为通过游戏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教师往往会主导游戏的发展,忽视幼儿在游戏中数学经验的自我建构。案例中实质还是在猫妈妈(即教师)的指令下,进行按数取物手口一致点数的练习,离开了教师数学目标就无法达成。
3.游戏玩法“一刀切”,差异个性难满足
钓鱼游戏只能根据“口令”钓鱼,因为玩法和结果过于单一,无法吸引幼儿通过反复游戏自主发现规律和方法。而幼儿对数学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变化的和主动建构的过程,一成不变的游戏无法满足不同能力孩子在游戏情境中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可玩性数学游戏的设计
既考虑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又考虑数学游戏的教育性,设计具有可玩性的数学游戏,让幼
儿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积累和应用数学经验。
(一)设计契合幼儿需要的数学游戏内容
数学游戏的目标和游戏内容应该与幼儿学习需求相整合,把握好数学教育的“序”,幼儿能玩才会乐玩。
1.善于发现真实需要,设计游戏内容
当幼儿真正感到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才会喜欢玩,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真实需要,设计数学游戏。
例:《动物世界》的第五页掉了下来,有的认为应该黏在第四页的前面,有的认为应该在第四页的后面……教师设计了数学游戏《击鼓传花》,感受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游戏玩法如下: 幼儿胸前贴上数字围成一圈,一人圈外击鼓,圈上的幼儿按顺时针方向传花,花在谁手上谁就发指令“我的大(小)邻居出来喽!”。相应的数字宝宝就要快速跳进圈里。同时“邻居们”跳舞……
通过游戏的设计与实施,幼儿获得并巩固了相邻数的经验,共同解决了书黏在哪的实际问题。
2.遵循数学教育的“序”,设计游戏内容
数学教育的“序”不仅指数学教育内容的知识序列,还有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循序渐进推进的秩序性。数学游戏的设计要厘清数学教育内容的知识序列,深入理解数学每一个核心经验要点,关注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即交流、推理验证、问题解决、表征、联系,并循序渐进地推进。
(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角色
游戏中会有游戏情境,幼儿通过游戏角色与情节和环境发生交互。游戏角色可以作为幼儿关注的焦点,吸引幼儿的兴趣。
1.引人注目的角色
教师在游戏中预设有趣的角色能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来。如“老狼老狼几点钟”,灰太狼的形象幼儿很熟悉,在这个游戏中,老狼的形象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再加上朗朗上口的对话“老狼老狼几点钟”,幼儿十分喜欢玩。
2.个性化创造的角色
幼儿每一次游戏都可以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角色,就会对角色有一种私人归属感,这使得幼儿更投入地进行游戏操作,让角色能很好地发展下去。如小班数学游戏“乘车去旅行”中,幼儿可以扮演爸爸妈妈或者小动物,戴上象征性的饰物进行游戏,幼儿更感兴趣。
3.不断发展中的角色
角色可以不断升级与成长,随着角色的经验增长,角色参与的任务与挑战越来越负责和越有趣,幼儿就会有很强的成就感。如大班竞赛性游戏“谁是将军”,由士兵到将军的转变是幼儿期待的,那就必须闯过一关又一关,积累分类的经验。
(三)设计富有动感的游戏玩法
动感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数学游戏的形式具有可操作性和互动性;第二是指能激活幼儿的思维,让思维灵动起来。
1.能“动起来”的游戏形式
教师应顺应幼儿的爱动爱操作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快乐。如大班数学游戏“魔法大变身”,蕴含的数学关键经验是数的组合。
游戏玩法:一位幼儿当魔法师,其余幼儿当小动物跳舞。在欢快的音乐中魔法师念起咒语“变、变、变,变出9只脚的怪物来。”小动物就要让落地的脚(手)的数量和魔法师的数字相等 . 脚不够的可以用手触地代替。魔法师敲铃铛结束后,没有完成的小组需要逃跑,否则要被关进黑森林。
以上游戏,孩子特别喜欢玩,究其原因,主要是:感受到动起来的刺激性和同伴的充分互动。幼儿喜欢追跑,喜欢用身体动作表现自己的情感。案例中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怪物,幼儿喜欢。而且要在一定的敲铃铛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比较刺激。
2.让思维灵动的游戏玩法
数学问题产生于游戏中,要解决问题,学习探究便成了幼儿的需要。要让每位幼儿都积极参与并用自己的方法尝试探索,思维灵动,便是“智玩”。
(1)过程随机灵活,引发多元探索
固定的结果不固定的玩法时刻给予幼儿新鲜感。也能让幼儿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合理解释概念,主动地交流想法以获得满足需求的结果。如中大班的数学游戏《数字炸弹》:
数学关键经验:学习各种数数方法(倒数、顺数、单双数数、5个5个数……)
游戏玩法:幼儿围成一圈,按1—10的顺序数数。如:出示数卡“3”,该组幼儿从数字1往下报,第3个幼儿就不能报“3”,3就是炸弹,要用身体动作代替,接下去幼儿则继续往下报出“4”、“5”。淘汰者则上台表演一个节目。
游戏建议:1. 幼儿可以自主商量,调整数数方法。如倒数、顺数、单双数数、5个5个数……2. 炸弹的数量也可以增加。
在上述游戏中,了解游戏规则后,幼儿完全可以通过商量、依据经验决定怎么数,学习不同的数数方法,进行多元探索,炸弹个数的增加会提升游戏难度。
(2)了解落差点,引发辨析交流
数学游戏的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好幼儿原有经验与游戏中新经验之间的落差以及同伴经验不同所产生的落差,从而引发辨析交流。
预设新旧经验的落差点。把握好幼儿原有经验和数学游戏中数学关键经验,通过数学游戏寻求挑战与经验的平衡,从而引发幼儿在冲突下的重新建构。在小班数学游戏“小青蛙跳高”中,幼儿边跳“荷叶”边说图形名称。教师提供的图形不仅有圆还有椭圆,不仅有正三角还有斜三角。幼儿平时接触比较多的是圆和正三角,游戏中其他类型的图形的出现与他们的原有经验产生冲突,因此不断有孩子问老师这是什么图形,引发了师幼、幼幼的交流。
预设同伴经验落差点。幼儿之间的游戏经验和数学经验都存在着差异,由这些差异引起的同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冲突事件的背后有重要教育契机。如中大班的数学游戏《猫捉老鼠几点钟》:
游戏玩法:猫捉老鼠几点钟?6点钟。天亮了吗?亮了。雨下了吗?下了。我的花花阳伞呢?被只老鼠拿走了。老鼠长什么样呢?“它是只男老鼠”。说到的老鼠站在前面一条安全线上就安全了。
游戏实录:游戏时幼儿有不同的指令呈现。指令1(二维要求):穿牛仔裤的男孩子老鼠。指令2(三维要求):如帽子 + 眼镜 + 项链……
由于数学认知程度的不同,同伴之间冲突不断。为到底是不是“猫”说的那只老鼠争论不休。这种争论正是同伴间经验的交流,也深化了数学探索。
三、可玩性数学游戏的实施
在可玩性数学游戏的实施中,把握会玩、智玩、耐玩的关键点,才能让幼儿乐玩,真正实现数学游戏的可玩性。
(一)图示说明,保障游戏“轨道”,让幼儿会玩
在环境中呈现一些直观的图示、说明,往往是无形中引发、支持幼儿进行数学游戏。如“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暗示图:
1.怎么玩——图示会“指路”。数学游戏是自主的,教师可以在环境中呈现游戏玩法的指引性线索。在“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中,幼儿在观看图示时会对几种玩法有清晰的了解,第一种玩法:当老狼说8点时,需要两个人或几个人组合的数字为8。第二种玩法:老狼会拨钟,当拨到整点或者半点时必须要逃。
2.需要准备什么——图示告诉你。很多数学游戏中需要准备游戏材料,图示会清晰地告诉幼儿需要事先准备哪些材料。如上述图示中,不同的玩法需要不同的材料。第一种玩法需要数字卡片或者点数卡片,第二种玩法需要时钟。
(二)注重生成,给予游戏“呼吸”空间,让游戏耐玩
教师可以关注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变化,预设与生成相融合,给予游戏“呼吸”的空间,让幼儿愿意反复玩,每次玩好后的感受与体验都不同。
1.空白板块、生成玩法
教师设计另一个板块“还可以怎么玩?”是为了让幼儿想出另外玩法,丰富、拓展数学游戏。如中班数学游戏“马兰花开”,关键经验是感知10以内数量关系。
玩法 |
游戏玩法与规则 |
原有游戏设计 |
孩子手里拿着马兰花花瓣,旁边放着几个圆柱木筒,每个木筒上标注一个数字,孩子们对应数字往木筒内放置同等数量的花瓣。 |
还可以怎么玩 |
幼儿站成一个圆圈,一起手拉手边唱儿歌边走“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开出几瓣花”?当种花人说:“开出4瓣花”或其他单个数字时,幼儿应立即与领巾的同伴按所喊数字轻轻抱成一团。 |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还可以怎么玩”板块,能让数学游戏处于变化之中,有“呼吸”的空间,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让游戏更加耐玩。
2.破立规则、加大挑战
游戏规则是为数学游戏中角色制定的行为要求、为实现数学教育目的设计的玩法、对结果的处理办法。规则的适当改变,可以使游戏和数学探索向纵深发展。如小班数学游戏“找朋友”。
原设计:幼儿一边演唱《找朋友》歌曲,一边做动作,敬礼、握手,抱一抱。当老师停止音乐并发出指令,如“3个朋友抱一抱”,幼儿便根据指令,按照要求几个幼儿抱一抱。
改变:给每位幼儿贴上颜色不同的三角形、圆形、方形,变原来的指令“3个朋友抱一抱”为“3个红色的图形抱一抱”或者“3个圆形抱一抱”。
在数学游戏中,往往规则蕴含着数学教育元素。规则的改变由三个朋友抱一抱改变为3个圆形的朋友抱一抱,或叠加或弱化,对于幼儿来说也是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运用。
四、结语
在设计与实施可玩性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始终要厘清实施数学游戏的思路。经常性地自问:如何看待数学与该游戏的联系?游戏后孩子的发展在哪里?孩子会以什么样的视角去学习与建构?教师需要搭建哪些支架帮助和满足孩子渴望成长的需求?数学游戏要从孩子需求出发,最终回归孩子成长。要紧紧围绕幼儿发展目标、数学教育目标,注重渐进性。
参考文献:
1.吴月萍:《浅议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设计》,《幼儿教育》,2015年1-2月,P55- P56
2.陈青:《与孩子一起学习》,学林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 .
3.黄瑾 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