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人很多,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

所有的公交车上都挤满了人,所有的地铁站都潮水般涌入,又退潮般四散,人们都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车厢里,没有东张西望,没有高谈阔论,没有嬉笑打闹。人们习惯了将自己压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同样的不苟言笑,同样的目不斜视,或埋头玩着手机,或眯眼听着歌谣,或呆呆的盯着屏幕,或傻傻的想着心事,偶有一两对年轻人目无旁人的相拥在一起,除了车轨的咔咔声和不时中英文交替的报站声,车厢里几乎是寂静的。

一拨人下,又一拨人上,各种面孔不停的在你眼前晃着。北京不缺美女,没有私家车的美女都挤地铁。人多的时候,总有美女突然挤到你面前,让你抹不开身,又不敢正眼看。这不,一位疑似美女挺着胸脯把你逼到无路可退,胸前裂开了一道口子,一只小巧的皮夹和几张百元大钞的尾巴露在外面。切!诱惑我?门儿都没有,咱人民教师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看,不仅不看,还得避嫌,咱紧咬钢牙,暗中较劲,花吃奶的劲儿别过身子,视而不见。

傍晚,憋了一天的老天终于在一阵狂风过后下起了雨,雨渐大。这当口,您甭想打到出租,那跟中了彩票似的难。胡同里,熟悉的摩托三轮的身影会让你一阵窃喜。

纯正的北京话,地道的北京人。老北京特有的京腔京韵,轻松诙谐顺溜,让我体会到北京话的根儿所在。穿梭在鼓楼大街的老胡同中,健谈的老师傅不停的介绍烟袋斜街、金锭桥,银锭桥的由来,热情邀我下次再来时,一定要去老街一家地道的小吃店坐坐,那对老夫妻凭着用料讲究,做工考究,滋味纯正,仁义厚道,在这一带远比东来顺名声强。东来顺卖的是牌子,是排场,这家店经营的是手艺,是传统,是老北京的原汁原味儿。

指着烟雨中拆了一半的老房子,我不解的问:这北京的四合院儿挺有名啊,干嘛拆啊,太可惜了。

这不建地铁吗,8号线打这地儿过。咱老百姓都住大杂院儿,真正的四合院儿都是官宦人家住的。五六家人儿合住一院儿,哪家小孩儿搁哪儿屋玩儿,搁哪儿屋吃,搁哪儿屋睡,都随便,几家人处得跟一家人似的,那真是,没的说老师傅一声轻叹,现在都搬楼里了,对门不说话,楼上楼下总打架

过去那才叫和谐我插话。

说的是您呐

车厢里一阵沉默,车外的风雨嘈杂起来,四处的霓虹灯泛出昏黄的光亮。

到了,前面就是2号线入口儿。您别急,我把车慢慢靠过去,您少淋些雨

下了车,雨仍旧大,竟没有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