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省级培训,全程免费,却费神思索,写下来,留存。

倾听与反思

接地气的培训,只需请来知名的专家型校长,保证受欢迎。与来自一线的校长和同行交流,没有障碍,心有灵犀,惺惺相惜,三言两语,便直抵要害。与省级机关和大学里的专家教授之间,总隔着什么,想同频共振,还差点儿。

太仓中专的周新源校长对于“现代学徒制”的解读与实践很是独到,优势的区域资源,崭新的办学思路,大胆的创新手段,超凡的工作魄力,一句“我们是不参加技能竞赛的”,让我暗挑大拇指,胆子不小!其实,搞现代学徒制必须有合适的土壤,具有外向型经济结构的太仓,光是德企就有近300家,其他欧美日韩企业近千家,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营造了很好的“太仓环境”,聪明的校长只要因地制宜,走本土化经营模式就可以了。周新源校长无疑是最“狡猾”的那个。

宜兴丁蜀中专的刘炜杰副校长的主题很吸引人——《“后发型”中等职业学校科研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我很认真地听了,想从同病相怜的学校身上寻到迅速崛起的良方。很遗憾,刘校长似乎故意留下悬念,或者有意留了一手,没点破。“后发型”学校应靠教科研拯救自己,完成蜕变和涅槃,这是常理,事实上,完成了自我救赎的刘校长,也真的搞出来一整套学校科研管理的制度,却没有谈及他的学校以及其他老师的发展与飞跃。也不奇怪,看看周围,这种在困境中单枪匹马杀出重围的个案不在少数,至于学校层面上的受益与升华,实在找不到更多的说辞,谈意义大抵寥寥。

学校教科研部门应该成为参谋部,智囊团。言之有理,行之无例,谁会真这么做呢?

十多场讲座,只请来两位校长,太少了。

声音与实效

省职教研究所的方建华所长算是我们这些搞科研的顶头上司,用他的话说,他是这次培训的“东家”。这位隔壁县城里飞出的职教凤凰,乡音不改,嗓门很大,也很霸气,坚持着他一贯的作风,思路清晰,观点鲜明,个性张扬,甚至口无遮拦(方博士对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颇有微词,他开讲的同时,南京栖霞新教育实验年会正隆重举行,遥相呼应,不对,应该是唱对台戏,呵呵。)对于自己搞的一系列改进措施颇为得意。譬如,他做省说课大赛评委时,发现一美女老师说课时天衣无缝,完美至极,但答辩环节却漏洞百出,便毅然改变了竞赛方式,改用课堂实录为手段的教学大赛,堵住了“团队磨课,演员表演”这一漏洞。

我坐在下面拍手叫好,真想冲到台上,告诉领导之前发生的可笑之事。也就是在某个省级培训上,特邀一位省说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传经送宝,此老师参赛经历可谓传奇,近几年,他专攻大赛,先后获得十数个专业的省赛一等奖,是典型的金牌专业户,据说他的说课表演跟央视名嘴有一拼,驾驭现场,赢得评委的夸赞是他的主业,他的专业团队只管殚精竭虑拿出最佳设计,如此,为学校赢得了无数荣誉,听得在座的老师或啧啧有声流口水,或大张嘴巴合不拢。此乃神人也!

方所,您认识这位大神吗?

前几日,泰州公布今年进入省微课大赛的名单,出乎意料,我校精心准备的9个项目,无一入选,其中有两位曾获省赛奖,也名落孙山。全泰州六所省示范校,只有两所学校共12个项目入选,急急追问,答,他们舍得投入,都是“外包”的。

就这个问题,我很想与方所交流一下,我忍了又忍,再三忍,终于忍住了。

乏味与调侃

我只说出我的想法,不代表大伙儿,而且这种乏味仅限于培训形式的单调。除了专家讲座,还是专家讲座,雷打不动的三四个小时一场,中途休息时间少得可怜,五分钟是常规,十分钟是奢侈,几乎所有专家都赶时间,赶场子,赶车子,但绝不敷衍,很是卖力,不管年龄多大,一律站着授课,精神饱满,滔滔不绝,将满满当当的内容一股脑儿地倒下来,说实话,口才与专业修养着实令人信服。聪明的人一定是择其善者而听之。

省里安排的专项培训是不收费的,只要签到,按时听课,完成培训小结就OK了。晋陵南路的常瑞宾馆是江苏理工这几年定点的协作单位,住宿条件尚可,室外黄色高温预警,室内空调开得很足,冷飕飕地,不少女教师都带了披肩,但是,饭菜质量就不敢恭维了,整整一周,千篇一律,直至面目可憎。早餐百分百雷同,中晚餐百分之八十相似。(《职教通讯》编辑部年长憨厚的张志钊先生很辛苦,冒着高温酷暑,与我们同甘共苦,还与后厨交涉多次,谢谢啦!)

一面,听专家口若悬河,大谈职业教育如何创新发展,增强吸引力,让所有人无限憧憬美好而辉煌的明天;一面,一日三餐的一成不变,乏味可陈,令人提不起兴趣,勾不起食欲。是不是有点不协调呢?

搞教科研的大多是迂夫子,是缺少生活情趣的人。我最怕别人给我扣上这样的帽子,总是极力扮演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期培训班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还有“海龟”,乍一看生机勃勃,相聚一个星期,定会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晚上是自由的,很让人期待,几个趣味相投的一起来两杯革命小酒,要么掼蛋,夜游淹城,纳凉天宁寺,可否?群里喊了两嗓子,没人搭理,无趣得很。倒是有人结盟,一起暴走,太机械单调,没意思。

充实与生机

好在我是带了球拍的,搜到附近的一家球馆,闯进去,一回生,二回熟,每天晚饭后大汗淋漓,与满街热烘烘的气浪抗衡,酸爽无比。中途有无锡苏州姜堰的同学兴起,赶来常州相聚,不过瘾,又聚会无锡,这些,在循规蹈矩的培训班上不敢露半点痕迹,旷了一节课,班主任张老师也没追究,忽略不计,在此检讨一下。

回程的路上,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车内播放着跟车外一样热情似火的摇滚。“没人跟我说话,我就自娱自乐”,他解释,自说自话谈起自己刚刚中考的女儿,言语之间,满满地自豪。知道我是做老师的,更是兴奋异常,告诉我,他的孩子没有上过一次补习班,成绩竟然稳稳地在前列,完全靠自己考上理想学校的,今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前400,没有选择去省常中,却选择去一中实验班,我为他的选择和明智叫好,他洋洋得意,让我猜小学时,孩子居然没有让他帮助默写课文,背诵单词,是采用什么绝佳办法的。我脱口而出:复读机!

哇哇,太巧了,居然被你猜中了,神了!他惊呼。出租车跟着兴奋地扭了扭。

殊途同归,这是教育的必由之路,我知道规律,他未必懂得。

咱老百姓,孩子学习好,老婆贤惠,家人身体健康,就是福啊!他一路自豪着,感慨着,我一直没敢说我是职业学校的老师,怕乱了他的心境。

在兰陵小学的球馆里,偶遇一位打球很霸气的小姑娘,看一招一式,似曾相识,一搭讪,居然参加过去年泰州市的乒乓球甲级联赛,是神龙俱乐部的一员,一聊,她也记起了我,我是速8俱乐部的,这世界就是小,也许,哪天,我们这期培训班的同学会在另一个场合不期而遇。

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