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棒

by 狼牙棒

重温《项链》

发布: 发布时间:2025-04-25 13:32:49

《项链》是中学课本上的必修篇目,不仅因为莫泊桑高超的谋篇布局技巧,以及那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欧·亨利式的结局,更因为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物——因虚荣毁了青春的可叹可怜可悲的美女马蒂尔德。

我读高中时,语文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马蒂尔德是如何虚荣到极点,如何可笑可悲,要求我们好好批判她,再赌咒发誓一定不能学她。单纯的我们,纯洁的心灵中便埋下了对马蒂尔德的鄙视,尽管我们也无数次想象她的美艳动人,猜想她的迷人妩媚,可这青春期按捺不住的骚动,总在一扭头之后,就嘲笑她自作自受,不自觉地将她归类为“坏女人”的行列。这种反感之情与当时全国亿万读者如出一辙,马蒂尔德就是个败家的婆娘,而且还“死不改悔”——已经潦倒不堪了,“还沉浸在曾经有的梦想里”,可笑之极!不可救药!活该!

后来,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也在课堂上多次讲解此篇,秉承师恩,也对这位法国美女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嘲讽。我想,我的学生大概也像我一样看待这位美人吧。

年岁逐增,生活的积累渐渐丰厚了,看多了世间的纷纷扰扰,面对许多习焉已察的人情世故,再去品尝和回味人世间的酸甜苦辣,重新面对莫泊桑笔下的这对夫妻,尤其是审视他们面对风雨时的态度,竟不由生出许多感慨,忍不住唏嘘。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能风雨同舟,而且无怨无悔,大概是人类最为看重的情谊,也是古今中外讴歌的永恒主题,毋庸置疑,仅凭这一点,路瓦栽夫妻就有令人称道的地方。起码,有借有还,欠债还钱,诚实守信,同甘共苦,这些做人的好德行,放到现在,也不失为学习的榜样。

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就是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然有无限的光芒。当我们的人生有了阅历,不再是高中课堂上懵懂茫然的样子,再读经典,一定会咂摸出别样的滋味。

美貌是上帝赐予女子最大的恩惠。女主角马蒂尔德无疑是幸运儿,美妙绝伦的容貌,连见多识广的教育部的部长都被迷住了。然而,她最终成为不幸的代名词,被生活嘲弄了一番。

我们只能以“自古红颜薄命”慨叹一声,如果硬要追究根源,拿“都是虚荣惹的祸”,做个最终定案,也说得过去,但这篇被人津津乐道的小说,绝不仅表达这个单一的主题。

我们单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来欣赏这部作品吧。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衡量夫妻是否和谐恩爱,很重要的一点是,三观相同,秉性相投。中国人所谓“夫唱妇随”“琴瑟和谐”也。一个要朝东,另一个非要向西,这样的夫妻是走不到头的。当马蒂尔德做出英雄气概打定了主意,那笔骇人的债是必须偿还的。她预备偿还它。这样惊人决定时,我们一面献上幸灾乐祸与同情,一面又冒出诚信与勇敢这样的词汇。与此同时,一个坚强的身影站在了她的背后。

人性是最复杂的东西,有时我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玛蒂尔德的决心,让我们首先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倔强的法国年轻女性。在还债的十年里,“开始做种种家务上的粗硬工作了,厨房里可厌的日常任务了。她洗濯杯盘碗碟,在罐子锅子的油垢底子上磨坏了那些玫瑰色的手指头。内衣和抹布都由她亲自用肥皂洗濯再晾到绳子上;每天早起,她搬运垃圾下楼,再把水提到楼上,每逢走完一层楼,就得坐在楼梯上喘口气。并且穿着得像是一个平民妇人了,她挽着篮子走到蔬菜店里、杂货店里和肉店里去讲价钱,去挨骂,极力一个铜元一个铜元地去防护她那点儿可怜的零钱。”“每月都要收回好些借据,一面另外立几张新的去展缓日期。”作者力图通过对马蒂尔德的描写,深刻反映因虚荣带来的恶果,讽刺意味大于同情心,但我们却从另一个侧目捕捉到了一个我们曾经看不起,嘲笑不已的人物了不起的一面——一个坚强的个体。

即便如此,柔弱的肩膀也难承受重压,于是,那个一个叫路瓦栽的男人坚定的站在她的身旁,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共同面临狂风暴雨。马蒂尔德一直都抱怨没有“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其实,爱她,宠她,包容她的真爱就在身边。这个男人,也是一个让很多男人自愧不如的伟大的个体。

按照小说里的介绍,路瓦栽的家境尚可,有1万8千法郎的遗产,有稳定的工作(在教育部任职,相当于公务员),所以,他能娶到美貌的妻子,过着安逸的中产阶级的小日子。

不离不弃是夫妻感情里最令人钦佩和感动的重要因素,是夫妻百年好合,天长地久的保证。从一个“漂亮,时髦,迷人”的年轻女子到“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挽着头发,歪歪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发红的手,高声说话,大盆水洗地板。”作为背锅侠的丈夫,“在傍晚的时候替一个商人誊清账目,时常到了深夜,他还得抄录那种五个铜元一面的书。”这样的画面,如《往后余生》所唱的,往后余生,清贫是你,风雪是你。现实中究竟有几人能兑现誓言,偶有,都成了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是稀罕物。

“他动手借钱了,向这一个借一千金法郎,向那个借五百,向这里借五枚鲁意金元,向另一处又借三枚。他签了许多借据,订了许多破产性的契约,和那些盘剥重利的人,各种不同国籍的放款人打交道。他损害了自己后半生的前程,他不顾成败利钝冒险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姓,并且,想到了将来的苦恼,想到了就会压在身上的黑暗贫穷,想到了整个物质上的匮乏和全部精神上的折磨造成的远景,他感到恐怖了,”即使生活几乎来到了绝境,这位善良忠厚老实的路瓦栽也丝毫没有冒出休妻躲债的念头,而是默默地扛起了所有。

爱需要甜言蜜语,保持温度,更需要无私奉献,勇于担当。

言语与行动,都是爱的必须。整部作品中,做丈夫的居然没有一句怨言,哪怕一丁点儿埋怨的意思都没有,唯有负重前行。什么是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这就是范例。

美丽是女人的通行证,是可以依仗的利器,某种意义上是一把万能钥匙,但马蒂尔德却没有利用这种优势,多好的女子啊,身处逆境,也没有丝毫的恶念,年轻、漂亮、本分,具备了一切好女子的优秀品质。我觉得,我越来越喜爱这样的美丽女子了。(这算有违老师的谆谆教诲么)

好马配好鞍,什么样的男人,就有什么样的女子相匹配,路瓦栽夫妇无疑是绝配,堪称模范夫妻。

这对夫妻的人生选择也是令人赞许的。我们看一下十八世纪的法国,一个虚荣与浪漫并存的年代。小说家笔下,反映的是那个“冷静务实”的社会,人物的勾画,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个时代的法国社会,充斥了黑暗和丑恶,金钱成为社会权利的标志,《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对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万能的社会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用我们的知识储备来解释人物命运,一句话,人物悲剧是社会造成的。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在被裹挟的人流中,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对家庭关系的维系,对人性中良善的坚持,路瓦栽夫妇无疑是一股清流。

其实,用现代人的眼光再读《项链》,爱慕虚荣,早就算不得人性中的丑恶,充其量是一种缺点。但我们总善于抓住别人的弱点,穷追猛打,再踩上一万只脚,得意地以胜利者的姿态炫耀战功,殊不知,轮到自己的时候,却又如此不堪。

《项链》中有许多人性的闪光点,特别是坚守,绝不背叛。背叛爱情,背叛友情,背叛诚信,这样的行径没有出现在这对夫妻身上。《项链》的现实意义,是关于婚姻家庭与为人处世的,是每个阅读者回避不了的,特别是关于婚恋观,一拍两散的脆弱婚姻,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而路瓦栽夫妇坚持与坚守的是什么,如此一场劫难,为何没有动摇家庭与爱情的根基,这一点值得每位读者思考。

我们以前都是要求学生续写故事,无非就是想象一下,知道真相后,主人翁的各种崩溃。我倒是愿意相信那种好莱坞式爱情片的结尾,不是为失去青春与美貌而懊恼,而是欣喜某种获得,那是岁月的磨难与人生的历练带给这对夫妻的无价之宝。在劫难之后,猛然醒悟,原来,长相厮守,相依相偎,永不言弃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也许这是关于爱情婚姻家庭的教科书,不同时代的人,从不同视角品评这部小说,莫泊桑讽刺幽默的背后,包裹着温情与人性的光辉,这个充满温暖的意图,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意外所得。我更愿意体味这浓浓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