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星空下智慧行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当未来已来的时候,我们是主动应对,还是被动应付?
      在前期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石泰峰省长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建好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努力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即将出台的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省60%的中小学建成智慧校园。”这表明,高层对“互联网+教育”已经有了系统的设计。
      从2014年开始,我区智慧课堂试水启航,部分智慧课堂实验班已经尝到了信息化带来的红利。据实验初中和张甸初中反映,平板班和其他普通班的学科总分均分差距已经达到了近40分。从小学阶段三所试点校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牵手智慧课堂以来,教学与学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下一阶段,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一、突破观点障碍,致力于“真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将会发生悄悄的变革:越来越少的课堂,越来越多的网络;越来越少的教室,越来越多的咖啡厅和厨房;越来越少的讲授,越来越多的交互;越来越少的编制,越来越多的合作;越来越少的办公室,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失去了知识垄断性的学校,还会剩下什么?
      李希贵在2015年“新学校论坛”上的主旨报告中,有很多的观点值得我们每个教育管理者深刻反思。他说,在Wifi时代,学校的围墙已经坍塌,教育应该拓展空间,而不仅仅局限在教室。老师不仅仅只是在教室,还要“移民”到网络空间这个领地,去和网络的原住民们(我们的孩子)接触,向他们学习。互联网,开创了知识共享的时代,每一个人无论是权威还是草根都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信息,它让多少人改变了工作,甚至失业,它甚至已经让老师部分的失业。 当学生面对着百度的时候,他就面对了一位全科老师,跟随教师学习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如果教师还是当知识的搬运工、还是仅仅教给学生知识,那么现在的学生已经不需要了,教师在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这就是wifi带来的一个重大的冲击,我们没有办法回避,学校的围墙已经坍塌。所以,学校需要重新定义。观点变,才会有立场、行动的改变。
      我有这样一个判断,今后学校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对待新技术的态度上。回顾教育的历史可知,“数据”一直是教育革命的“演员”,技术革命则是“导演”。对于扑面而来的新技术,有人视而不见,觉得离教育还比较遥远,以为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人等待观望,没有上级部门的指令就按兵不动;还有人知道新技术是好东西,但总觉得是烧钱的事,玩不起。以这样的观点对待互联网+,其实很可怕,也很可悲。
      前几天用滴滴打的软件的经历启示我,有些事件迈出第一步很重要。想不想迈出,其实是新旧观点的对决。教育就是为了赋予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信息化素养是未来素养的核心内容。为了当下学生的未来,我们真的不能等,做到不守成、不落伍。建议大家抽空看一下《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
      二、推动落地生根,致力于“能为”
      没有贴近实际的行动,再宏大的构想,终会成为美丽的泡影。
      我还是非常欣赏新教育实验提出来的“做起来再说”这句话。在前期审核各学校年初项目预算时,几乎没有学校提出要进行智慧课堂实验装备添置、布点无线网络覆盖等方面的投入。这就说明学校还没有想在这方面花钱。建议各校借助编制十三五规划,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做一个统筹的顶层设计。
    机房建设要有新思路。统计,近期全区有1000多台学生用机和教师需要更新。用什么方式配置这一批电脑教育局正在论证。大伦小学和行知小学两校将先行采用云桌面技术配置。我觉得今后配置机房不能仅仅从生机比这个角度简单地思考。我们需要追问,配置电脑的目的是什么?电脑该装在机房里被摆坏,还是放置到方便学生使用的地方?
    智慧课堂要有新成员。当前,对于电子书包的利弊还有不少的争论,我以为不去实验,就没有发声的本钱。当年,“电”面世的时候,也有人也因为会“电死人”而说三道四。从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宏观态势看,我区小学段仅有三个实验班是远远不够。里华小学的实践说明,全区有80%的学校具备了开设实验班的潜力。因此,建议凡双轨以上的学校都应当尽可能创造条件,引进电子书包教学。里华的建设模式启示我们,在财力还不充裕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花最少的钱,做成高大上的事。钱不是不为的理由。当更多的学生有了平板电脑,我们生机比将会达到新的水平。
    信息传输要有新速度。传输速度,是制约学校信息化水平的一个瓶颈。为了配合云技术建设,今年局里正在统筹实施“千兆进校、百兆到班”的提速工程。提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校园网能够打得开,而是为了让更多的网上资源、信息快速流向课堂,服务师生。各学校要思考怎样让网上影视资源、音乐绘画资源、诵读资源等填充校园碎片化的时间。
      三、拓展融合空间,致力于“善用”
      我认为,只要你想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空间都有信息技术生长的地方,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效能的快速提升。以前,我们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上还存在着蜻蜓点水的现象,也因此给外界带来教育领域成了信息化推进最难攻克的堡垒的印象。建议各学校今后推进互联网+教育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明显效果:
    抢占"互联网+课堂"。今天,网上可供教学使用的资源的强大程度已经超出了你的想象。任何一个教师都超越不了互联网上那个潜在的教师群体的力量。互联网+课堂不仅仅是平板实验班的事,其实所有的课堂都可以借助投影、电子白板、触摸一体化实现与互联网的融合。这一次里华小学展示了一节使用“手心网“的智慧课堂,这就启示我们,没有平板电脑也可以实现课堂与互联网的连接。“泰微课”资源丰富,但真正巧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的有多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知识能力呈现方式和反馈、课后练习及评价等教育可以探讨如何借助互联网来实施。当然,课堂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属性,互联网在哪些环节上与课堂链接,课堂该给互联网留下什么样的“接口”,需要学校在实验中摸索。“先进的技术只能放大优质的教育,而不可能取代平庸的教育。”如果用21世纪的技术装进去20世纪甚至以前的陈旧内容,那只会稀释教学的效果。这就说明,先进的技术必须与先进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产生作用。
    优化“互联网+培训”。发展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责任。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培训方式是不是还有必要停留在“耳提面命”阶段?我以为教师培训无非就是让老师“读起来、写起来、议起来”,在什么样的场合培训,效果不尽相同。朋友圈实现了交际方式的变革,完全可以让朋友圈承载教师培训的使命。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建博、写博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一个自我培训的平台。姜堰教育博客近期进行了重新改版,新版将会统计各学校教师开博的数量,发文章的数量。请各学校动员教师重新注册入驻。年内局将组织第四届博客大赛,在奖项中增加教育博客建设组织管理奖。
    关注“互联网+宣传”。在传统媒介日渐式微的今天,“互联网+宣传”成为展示学校形象的首选。去年以来,我们动员学校开通微信公众号,不少学校都积极响应,并明确专人打理。实小、东小、罗塘、巴黎城、马庄、大伦、叶甸等学校的公众号做得比较好,能定期推送不少的信息。但有不少的学校公众号信息量太少,长时间不更新,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班级、学校的公众号能定期提醒、家庭教育方面的信息,家长肯定会及时关注,关注中无形提升学校的形象。今年的教育服务品牌重头戏是引领家庭教育更理性、更科学,我们的目标是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来自学校、教育的那份温暖。承担这个服务功能的责任不仅是教育局机关,更需要学校参与其中。
      面对新一轮教育信息化浪潮,我们是围观、等待、抵制,还是逐浪前地,甚至在浪尖上优雅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