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身边有同事喜欢将孩子安在自己班上,认为可以让孩子更好成长。与校方协商亦言之凿凿:人家在外的手艺人带徒有个亲疏,我们也可,殊不知我们进入学校的所有时间属于一个较大的集体——人民,于是乎,这样的提法最起码是合情不合法。其实孩子在自己班首先会灯下黑,常守候往往不易发觉其成长中的短板。其次,还会影响了教育公平,课上提问优先课下作业批改优先难免,班上其他学生家长肯定有些不着三不着四的言论,流言蜚语谈不上,反正不会中听。如若自家孩子表现差强人意,背地里又有话,“自己教自家孩子都教不好。”冷嘲有之,幸灾乐祸有之。这样的言论一定会流传到班级,毕竟那些孩子听了家长的言谈藏不住,再传到自家娃耳中滋味难言。
二
老师在每学期开学前难免有学生拜亲托熟早知道,因而进班的第一天,潜意识里就有了远近之别,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第一节课教师的目光倾斜,从而很多同学被老师目光眷顾的机会被掠夺,这种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延续,因而一类是良性循环,,越来越活泼自信,一种是恶性的运转,漠视中沉默,沉默中更长久的漠视,于是班级里可能会长出“歪瓜裂枣。”
这样的课堂违背了公平的本质,教育面向全体也就是一句口号罢了。
三
在某校或在某些校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同年级的几个教师子女在同一个班上,因为近水楼台的缘故,这很好操作。其他班级的学生家长就开始有疑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种状况,该是这个班级的教师配置较为强大吧。
于是均衡教师配置下的教育公平遭到质疑。
四
读到薛法根老师的一段文字,其中有这样的观念:教师应该关注班级后五位学生。感慨于这份执着,如若我们教者都能这样,每一个学生在班级都能生长,而不是有的在阳光雨露下,有的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抓住尾巴自然能推动整体的前进。
其实教者还应该能发现杰出人才,包括绘画、音律、书法、习作很多方面,生活像一列火车,最终需要一个好的火车头。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生活走向以及最终的目标定位。
这一点,我们需要向大自然学习,小草知道自己应该染绿大地,鲜花知道自己是该吐露芬芳还是展现明艳色彩,树知道自己应该仰望蓝天。
五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亘古不变。
高人往高处走,庸人在低处留,于是有一方土地总是在平凡得近乎平庸中经营。
这里有了崭新的信条:有总比没有好。
六
学校像一个球,如若总是外面的歪风怪风拨弄,也会转的很快,但最终晕头转向迷失自我。
旋转需要自身的力量,控制更需要一种雍容强大的内心。
学校最终需要一个有良知与使命感的教师群体,以及他们身上散发的文化气息。
七
跟一位老师说,不论何时都得守住自己内心的信仰,切不可被庸常生活同化。一个人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倦怠厌烦不复存在。
野花不种时时有,烦恼无根处处生。佛说:“自性自度。”
在有着光明信仰的人生里可以慢慢走,要知道登上金字塔顶端的除了雄鹰还有蜗牛。
八
年过不惑,学着放下,放下前二十年所谓的经验,至今时才领悟了高林生老师的一句话:“学生是小男孩,文本时小姑娘,老师仅仅是媒人,当小男女耳鬓厮磨时,千万不要在一旁聒噪,还语重心长地告知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小男孩最终会变成合格的新郎,我们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不可随意剥夺他们羞赧中朦朦胧胧的青春认知。
九
语文老师最大的缺憾就是滔滔不绝好为人师,把课堂当做炫耀才华的舞台。这些日子,课上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正确流利是底线;尽量保证所有同学都能发言,肤浅还是深刻随他,只要自信响亮。憋得慌了,找几个四十分钟上几次自以为是的课,讲李白杜甫李清照苏东坡讲自己理解的四大名著,将自己平时脑海中无意积累的信息整理后进行自以为精准或个性的灌输,下面听得发呆,也许这能促使孩子们进行比较深刻持久的阅读。
十
作文课弄了个小练笔——写一个演讲稿,因为刚刚学习了《学会合作》一课,要求孩子们依样画葫芦:从为什么要……什么是……怎样……三个方面引经据典展开论述,有史以来习作完成速度最快质量最高,于是想到朱光潜先生说的:习作如绘画,也应该有临摹与写生两种训练手段,临摹恰恰是基本功。老师们要认真阅读吴勇老师的《精准化习作指导》。
这节课前读了一篇习作《老师不在的时候》,班上学习较糟糕的一位学生写的,语言幼稚搞笑,词语断链处帮助补好,读的时候下面都在笑,最后我问了一句,听好了大伙不表示表示?掌声起,一分钟,孩子们眼中没有歧视只有宽容,他们在肯定同学的进步,而后好长时间,那娃儿上语文课身子坐得笔直,眼睛瞪得像小电灯泡,很欣慰。
十一
跟学校一位语文老师讲,你们班学生四年级了怎么还天天看漫画?
他回答,也不知怎的,这些家伙到了图书馆就喜欢捡漫画书借。
后来语气稍稍生硬了些,老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放任自流的阅读往往高耗低效。
晚上读《教师月刊》,对自己开始怀疑,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
儿童文学书籍更新太快,以前觉得曹文轩的《青铜葵花》里苦难中的芳香以及细腻温润的文字还值得推荐,后来发现他写的这类书籍太多有了,无所适从之感。
学生读的书,老师应该知晓一二。
十二
教师是人不是机器或者工具,以教师是人为前提的教育才可以实现培养人这样美好的守望。
教师是人需要有激情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对自然人文敏锐的洞察,以及要有丰厚的内涵。
仅仅是教参的复读或者PPT的控制鼠标,断然不可取。
抛开教参与功利性的资料查询,更有利于教师向人的方向成长。
十三
每年六年级都要做一次调查,“你最喜欢哪个老师?”结果孩子们一至五年级的语文老师鲜有出现,音体美出现频率最高,是孩子不懂事还是我们语文老师真的没有给孩子留下一点属于自己个性化的东西?我宁愿相信前一种。
正好,办公室里有个老师说现在家长不可理喻,特别是成绩糟糕的学生家长都不愿意配合学校教育,老师言辞重了还会动肝火,问了一句:如果孩子回家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是夸你好,估计偶有涉嫌越轨之举他们也会宽容。
要反省自我。
十四
学生打老师现象常听说,都是那些在老师心目中一贯叛逆的学生。
问一下自己:你是不是已经在潜意识里给他们判了死刑,已经彻底不可救药。课上你的目光扫描到他所在的角落往往尽快游离或者陡然暗淡。
一个学生教师率先不把他当做正常学生看待,于是他向不正常方向发展,最终可能会以不正常的方式对待你,请不要太过惊讶。
教师需要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十五
教过两个学生,张某五年级,刘某六年级,都是大个子男生,因为“手”的缘故,他们从没有写过字。
张某只能看插图拼音的书,特喜欢《三国》,后来借了许多许多三国水浒连环画给他看,教会他查字典慢慢开始看无拼音的文字,以前的老师说他课上喜欢尖叫,在那年五年级的课堂他一次没有,讲到三国水浒他回答最多最正确,后来他爷爷跟我说:这一年孩子最幸福。
刘某,他在我班上没有了“特权”,需要和同学一起打扫班级包干区卫生,需要一起参加班级的文娱活动,需要在课上听讲回答问题以及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他不写字也不考试。后来六年级毕业送给他两本书:席慕蓉的《我的家在高原上》还有一本记不得名字了,后来三年,遇到,他仍旧行极不标准的队礼。
在班上反复强调的只是一句话:他也是班级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