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给四(1)班学生上品社(品德与社会统称),谈及快乐的话题,问了三种情况:在家里,在班上,在学校。
一位眼睛歪斜,面部拉长的黑瘦男生率先举手,他向来吐字含糊,但说话很努力,一个字一个字挤出来:“在家里最快乐的事是看电视上网,在班上最快乐的事是学习知识,在学校最快乐的事是学习文化。”大家都在笑,我知道这源于他的第一句回答,在留守状况日渐加重的农村,孩子在休息日上网看电视实属常事,只是这些个想法只能藏着掖着,太直白只会贻笑大方。第二个站起来的是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红润的脸庞吹弹欲破,班长兼语文课代表境界就是不一样:“在家里最快乐的事就是做家务,在班上最快乐的事就是帮助别人,在学校最快乐的事是每天学到新知识。”回答中规中矩滴水不漏,包含孝德,善良、勤勉三种美好情感,充分体现了学校巨大的育人功效,她是同学的榜样也能洞察老师的心思从而投其所好。于是后面的答案与之相比就乏善可陈,不是重复就是机械模仿。
孩子的心思我们不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谁要小看小孩子,就是不如小孩子。”他们的快乐肯定有若干种模样。
泰戈尔曾经说过:“童年的快乐里必须要星月,必须有蟋蟀有夏蝉。”鲁迅童年的快乐里有罗汉豆乌篷船社戏,梭罗的童年记忆里是瓦尔登湖,黄色的紫鸢花,湖边的木棚……
快乐的童年应该在自然里,绝不应该被格式化。
二
天气凉了,二丫换了被子,鹅黄的底色,上面有白的蓝的黑的卡通图案,她一看见竟然飞快地扑了上去,将小脑袋埋进被子里夸张地吸了一口气说出一句老气横秋的话:“我嗅到了童年的味道。”忍俊不禁,才三年级的小家伙,也能有曾经沧海的模样。
二丫,你的童年真的已经远去了吗?蓦然想起她的书包,她出门时匆匆的脚步,她思考难题是咬着笔尖的绞尽脑汁,想起她作业难以完成的焦虑,还有每一次测试后的幸福与沮丧。
开始反省了,应该在时间的罅隙里为她的生活涂抹一层童年的色泽,缔造应该属于童年的精彩。(缔造,一个隆重的词语,只能用在这里)
于是我们走进深秋的田野,看见稻子半枯黄,芝麻开花节节高后的劲拔,看见黄豆在地上打滚,看巴根草在上爬伸,顺便拽一把,看河里的水葫芦永远蓊郁……
在夜幕降临时,不忘让她摸摸月亮伸进屋里的小脚,摸摸被月光洗过的窗台,不忘与轻柔的风握一次手,顺便抬头看看天空,告诉她月亮旁边的那一圈黑云叫“风晕”。
童年,需要细致经营。
三
晨五时起,窗外惨白一片,下雾了,提前二十分钟骑电动车出门,向远处的学校赶去。母亲追到门外:叮嘱路上慢一点。外面雾铺天盖地,几乎模糊了天与地的界线,唯有目力所及处隐隐绰绰的树影诠释者天地亘古的存在。
莫道君行早,道上亦有早行人,行色匆匆往乡下赶,电动车车轮在迟疑,汽车黄色的雾灯在不停跳跃。雾气笼罩整个身子,完完全全,像密集的雨丝,眼镜镜片不多时斑驳,蛛网一般,默默念起食指的《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才两句网状的斑点汇成细线滑下,面颊也湿滑湿滑的,停下来收拾再奔前程。 雾浓风必细,远方在召唤,想起母亲曾在屋里唠叨的一句:忙快点,别迟到。
蓦然看见路边夹竹桃闪着星点残红,像极了母亲明亮的眼。
远方不再遥远。
(10.23晨,往日五十分钟的车程费了七十分,幸好七时三十分准时到校。)
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大语文”“大阅读”的口号是鞭策,加上“普通话进课堂,书法进教材,诵读进校园”的三进,更感责任重大,从不敢懈怠。这学期又启动了课程整合,正式授课的时间锐减,耽溺于作业批改、备课习题讲解中自觉时间如手心之沙,晨叶之露,倏忽也就消了。因为紧迫,必须谨慎。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是幸福的,与孩子们一起阅读发掘生活的种种精彩与无限可能,与孩子们一起书写,觅得汉字的妙处,与孩子一起探究自然与文字的契合,其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自豪,很多年后孩子在诸多学科老师里最能记住的就是你呢。魏巍的蔡芸芝先生,鲁迅的寿镜吾先生,苏叔阳的刘老师……
因为可能被孩子记起,幸福之余倍加惶恐。
累并快乐着。
且自娱自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