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淡仇之人必是寡恩,薄情之人必定寡义。
二
一个品性不良的人,往往能为自己龃龉举动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在诡辩时刻还是振振有词。譬如说献血,他从不肯捋起衣袖伸出手臂。反而语重心长告诫身边诸君,这里面有见不得人的龌蹉勾当,他记住的是这世界被阳光偶然忽略的阴暗角落,于是他的心里装满了潮湿阴冷。曾经建议他看一篇散文《太阳从窗前升起》,向那位每天将窗帘拉起高呼:“太阳又从窗前升起”的盲人学习。
只有在心里面装满光亮与温暖,生活的前方才是光明的。
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周在班上看三个晨读(40分钟每次)四个午读(20分钟每次),五个午写(20分钟每次),两场午间培优补差(50分钟一次)六节语文课(包括习作一篇),两节品社,认真批阅一套日记,在孩子稚嫩的文字里找寻生活的精彩种种,总能找到两三篇较好的形成电子稿,批阅一套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将阅读常态化更需要深入细致的思考与开放地向身边迁移。当然批改一套作文本是少不了的,每天的写字作业,随课文的基础知识强化训练批改是少不了的,于是备课与一些个作业批改只能在晚上。每日在校八小时使用时却有捉襟见肘的窘迫。看着班上孩子能抽点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且愈来愈自觉,能坚持将他们生活的碎片记载且愈来愈精彩,师者的日子在忙碌中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总想着自己会被很多孩子在记忆里贮存很长的时间,这样的记忆也许能在时间里发酵散发出生命的芬芳。
于是,也许仅仅是假想的自恋式的一种幸福成为工作的动力之源。
四
忙碌的教育生活是一种存在的价值所在,这样的快乐只在自己心里。
总想守住自己内心,在反复锤炼中变得强大,以便可以在生活中稳步行走。
如若身边有这样一人,非常年轻,因他左右逢源善厚黑,每周才三四节课,走路趾高气昂,在学校赢得无限艳羡的目光。他捧着茶杯,悠闲自得,时不时来一番指手画脚。
怎能不想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古训,内心开始失衡。念及“笑贫不笑娼”的古训。
身边有这样的人么?
五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阅读发展的过程。
学校,应该是阅读的发源地,图书馆应该是阅读的保障,老师更应该是学生阅读的引领者。
一个学校的图书馆如果只有学生在不断的借阅书籍进行阅读,一些老师只是漠然走过,那表情恰似鲁迅笔下围观同族被杀戮时麻木的看客。
只是一群学生在无目的无组织的阅读,书香校园建设恐怕只是海市蜃楼。
六
法律不是让人学善的,而是阻止少数人或极少数人滑向罪恶的深渊,它是社会的红线,道德的底线。
学校的作息制度应该也是这样,它是在阻止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的堕落。
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都在精确计算之中,内里知晓耗时与效果不成正比,但是在家庭教育几乎为空白的乡下,在校没有相当的时间保证效果一定不会好。暗自思忖,吾辈生性愚钝,还是得将这八小时不折不扣用好才是本分。
于是,听人在自我总结中谈到不迟到不早退,稍感荒谬。
这可以作为一种优良风尚在颂扬,人心已不古。
六
昨天刚刚读了一篇文章《手写板书,可以历久弥新》今天听了两节课,恰好课上都有板书,设计精当且不吝啬粉笔。下课了,两位手、袖口皆白,很让人感动的粉笔匠。
在襟江,曾看见冷、赵两位老师上课只是让孩子们紧紧抱着课本,没有让被电子产品绑架的孩子的眼睛在课上再遭受一番折腾,今天的两节课也是如此,课上应该让孩子读书,完整的读一篇课文或者完成一段文字由低级转向高级的朗读,这需要语文课上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教育是慢的艺术,经常有人比作牵着蜗牛散步,但是真正能静下心来,在课上闲庭信步能有几何。
浮躁、功利、往往在扼杀生命发展的可能。(12月15日)
七
课文仅仅是载体,可以学习相关的字词更需要学生懂得自主汲取有效信息,自觉接受语言的熏陶,在不断地阅读与思考中提升自我对文本的把握能力,顺便将文字里蕴含的人文内含也解决了,只有这样今后方能进行较为快速且有效度的朗读与默读。
一节好的课堂绝不是老师滔滔不绝自在洒脱的演绎,应该是在磕磕绊绊中,学生的思维困顿中挣扎后经过些许点拨完成再挣脱,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抵就是这个理。
语文课上需要练写,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我们不拒绝也不畏惧罪恶与血腥,吊诡与惊悚,在尖锐的对立的矛盾冲突中故事可以曲折回环荡气回肠,这样的经历我们的心脏会强大。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拒绝美好,让一朵花在我们身边淡然的开放,像晨曦洒在河面像清风拂过山岗,像牛羊在夕照下慢慢反刍一天的快慰。
写激烈的矛盾冲突也许会精彩,但是从容叙事更是对语言的考量。(12月15日)
八
很久前就读过祁智先生的《芝麻开门》,也很多次被同一个场景击中内心而潸然:一个黄昏,“元帅”迟速看见自己从军的父亲坐在轮椅上,长久的不安猜测一朝变成现实,内心反而安静了,他缓缓举起右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再后来读了祁智先生主编的《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里面选文皆描述了教育中寻常人事,但读后顿觉神清气爽,灵台澄净,他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要守住教育的根基还要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告诉我们要懂得良善、尊重、包容、等待。
今天听了祁智先生上《九色鹿》一课,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节课上他在等待所有人的发言,在不断地使用“请讲”“请坐下”,多次向学生与台下的听众鞠躬,七十五度,极标准。课上他体现了儒者的包容风雅,更从一个作家的角度诠释了文本的效用——写的范本。他指导学生认识了故事里人物出场顺序的隐性规律,懂得人物的关系的巧妙处理,注意场景的转换以及动词在转换过程里的重要性。窃想,在形容词泥沙俱下的学生习作里,如若有动词的准确使用,恰可以有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恰是文字的筋骨所在。如若词语有阴阳之分,形容词是阴性的,动词是阳性的。我们喜欢看着一位身着蓝底白花对襟上衣的古典女子坐在梨白木椅上,夕照余晖轻缓的在她黑亮的发间流动,看久了也会腻,倒不如在地上跳跃的金色光斑具有迷人的韵律感。(12月15日)
九
祁智语录:
1、 泛滥成灾的课件使课堂光影匆匆,课堂一定要书面表达,要在黑板上书写。
2、 一节课的内容不可太丰富,要疏朗,要娓娓动听,加深难度与深度只是教者缺乏自信的表现。
3、 你在课堂上的走向决定你潜意识里的偏向,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谨慎走动。每一次走动都要想清楚:为什么走?走到哪个位置?怎样回去?如果没有考虑好最好别走。
4、 教参拆开就是参照与考证,我们往往只是参照或是照搬,没有了考证。因为内里的惰性,教参被神化。
5、 试着将自己的生活经营到极致,譬如就是一支粉笔的裸教,譬如课前坚决不与学生接触。有些方法不一定是科学的,但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6、 一节好的课堂,必须有前有来路,后有去路。上一节课之前必须有一个较为完整缜密的教材架构体系,密不透风的课堂闷死了学生,也杜绝了可能的发展。
7、 语文等于语言加文字文学文化文明,语文老师不仅有精湛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想起一个比方,武林高手往往摘叶飞花,取人首级。庸常人招式花哨,也只是依样画葫芦。)
8、 宗教使人狂热,也可使人安定。
9、 自作聪明的老师往往先将学生搞死,然后再对着他们来一番条分缕析,找到死的原因。
10、 因为教师的功利导致了学生的势利。
11、 我们的作业应该是有温度的,因为孩子的学习本身是痛苦的,切不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
12、 语文的味道应该有三种:文本的味道,老师自己的味道(这一点严重缺乏),学生可以嗅到的味道。
13、 学习语文就是给孩子们展示一坛陈年老酒,先舀一勺给他们品尝,感受其清冽或醇香或绵长,而后学会酿造,然后留给后人。
14、苦难很多时候不用拒绝,灾难大家都不想遇见。(2015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