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中狐狸说,“(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是对生活的重视,是一种生命的态度,经常与一位朋友交流,她每天早晨打开第一页书之前,先是净手焚香再而洗茶沏茶,于是在这缓慢而舒展的动作里,光阴也渐而阒然,这时候她开始与文字有了亲密的接触,静静地沉浸在在自己的世界里。读书有了仪式感变得庄重而有魅力。

也记得已经过世的爷爷,他在耄耋之年执掌家里的祭祀,待饭菜上桌先人入座,他必得第一个叩首,双手合十过头顶,在缓缓向下平摊于地面,额头也贴地,嘴里还不停地祷告着,看着他我们随后的人也谨慎,因为当他站起的时候手上总有一根拐杖,自己做的老榆树拐杖,他看不顺眼就会生气,且不顾惜人的脸面。他走了每年清明节都是大伯主持这样的祭祀,也如爷爷一样,在开满菜花的垛子上,膝下是青草的润湿与松软的泥土,可是谁也不能懈怠,因为伯父一脸的冷峻。他平时是一个可以开玩笑的人,但是这时候他俨然是爷爷的化身了。因为这浓重的仪式感存在,每一年的清明节我的堂兄们不管在何处都得赶回,岁月有了重量,故乡变成了一个清晰的符号。

生活中有了这种浓重的仪式有了敬畏。春节里的掸尘送灶王爷上天辞年守岁,端午时的艾草香蒲雄黄香囊,中秋的月饼菱藕敬月光,这些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清晰的记忆。仪式感在于“敬天地,敬大人,敬圣人之言,”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在于“觚不觚,觚哉!觚哉!”见过一个高中老师,他从网上买回了一把戒尺,长长的坚硬的,上面刻着《弟子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他管理班级实在是有方法,每每孩子犯错,先来读读这蝇头小字,再用戒尺自行惩戒。这班上风清气正,逾矩者甚少。

仪式感还是故事的温床。如今全民接受八礼四仪,我们追寻文明的源头,尊重成长的定律,让美好真正发生。见过一个学校的十岁成长仪式,一群老师在精心策划孩子们积极参与,在过程中感受岁月的庄重。及至正式演绎在优雅的民族乐器中,在校园的童真童趣中,,孩子们欢呼雀跃,眼里有光,心里有记忆的暗藏。

仪式感,因为不容戳破而珍贵,我们需要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