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早晨出门天阴沉着,得空看手机,发现我的“开心”微信群里有了近一个月的天气预报截屏,皆是雨水或多云,这雨水节气真是恰如其分。其实这我知道这雨水的充沛田里冰冻了一个冬天的麦子需要,田塍的蚕豆需要,可是寻常行走总是艰难了些。
过不多久,手机频频震动,皆是一个主题,元宵节快乐,我是一个多么粗心的人,忘了今天是元宵,更别提早上的汤圆,雨水恰逢元宵,多么美丽的遇见。
这日开始惦记着碗橱里的黏饼。初十那天从老家回到小城的时候,母亲拎着一个袋子,里面是黑乎乎的圆饼,她讪讪地跟我说:“前天包芝麻圆子,面粉调稀了,最后只好做成了芝麻饼,放在蒸笼里蒸一下或者搁在粥锅里,正好。”其时母亲手上还有一个袋子,里面是十来个白白胖胖的芝麻团,这个元宵节的早晨错过了,晚上得补上,一碗米饭加两个芝麻饼,算是自己的一个元宵了。
到了下午,开始发觉身边的元宵气息浓了,有人拾掇着出去逛街猜灯谜,有人准备着带娃儿去放花灯,当然现在灯只有光没有热,但是依旧是喜庆的。我看见一个小学校,恰似林海音城南,曾经有过许多动人的故事,如今仍在发生,这不,一年级两年级的学生喜滋滋地在厨房里包汤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娃娃们一个个吃得喜逐颜开,他们没有忘记正在作业读书的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竟然排着队把热乎乎的汤圆送去了,“那年,你们为我系上了鲜艳的红领巾,今日,我们呈上美味的汤圆。”元宵不仅是年的华丽收尾,在这里有了更为丰厚的人文内涵,有了一群人永不泯灭的温暖记忆。
吃过晚饭,出门溜达,找寻元宵的踪迹,因为禁燃,空中没有高灯,元宵倒有点鸡肋的味道了。遂想起汪曾祺先生《岁寒三友》中的陶虎臣,他的鞭炮作坊因为社会动荡而黯淡,如若到了现在,也因我们对文明的渴求与安定的需要难以维系吧。在一个路边烧烤店,看见三个人,是一家子,母亲拄着拐杖,眼里无光,父亲,女儿眼睛只有一条白白的线,估计也是什么也看不见了,他们穿着亮堂的衣裳在一起吃着烧烤,脸上一脸的陶醉,这元宵,他们一家子团聚在一起,也没有忘记出来让生活多一点仪式感,他们的穿着实在是挺刮,我看见了这夜晚的美好希冀,生活再艰难,也要学会享受与感谢。
继续在路上走,听见孩子手上灯有着动听的音乐,总不是喜欢,蓦地看见一位白发插花的奶奶带着两个娃,一个手上拎着一只小兔子灯,中间有一支小蜡烛在燃烧,还有一个小一点的娃,推着自己的灯笼,六边形的两个灯,只有一边有蜡烛,另一边已经破了好几个大洞。摇曳的烛光吸引了很多孩子,追着看。我也是跟着后面走很久,路上看见执勤的特警队伍,他们看见了这祖孙仨,脚步稍稍顿了一下,若有如无的看一眼继续前行。
或许,我见到了元宵的本真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