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整个宿迁、泗洪一样,重岗小学的美首先表现在绿化,从设计到树种的选择和组合都给人美感。

整座校园掩映在沃野之中,周边都是近两米高的玉米地。微风拂过,缕缕清香,沙沙作响,和姜堰一样,颇有苏北平原的味道,没有高的山,没有深的水,平平整整,一望无边,简单朴实得如同脚下的泥土,亲切自然。

到重岗小学来是为了一场讲座,于我来说断不能叫“讲座”,只不过是要把在泗洪两年来的工作、教学做汇报而已,或者说叫回报,因为所讲的内容也是泗洪带给我的。取之泗洪,还之泗洪。

昨晚9点多接到通知,心里还是不淡定的。23号来得匆忙,很多资料没带来,时间又紧迫,担心坏了“远道和尚会念经”的精神。只是隐约想到把这两年的教学反思、实践案例做个总结,作为汇报内容也颇能接地气。于是请教了沈勇校长,不谋而合,在不长的通话中,大体的目标和思路便有了框架,有了眉目,放下电话,很多内容便跃然草稿纸上。

和在泗洪接到的每一项任务一样,没能圆满完成之前总有些不放心踏实。上《受戒》,请沈勇、李晓红校长谋划修改了很久,上《林冲》,与教研室杨春主任电话汇报多次,总在想把姜堰理念展现出来,将个人思考、学校特色呈现给泗洪,倘若因我而能使身边的教师们带来积极的变化、创新的思考,也不枉与泗洪教师们的一份情谊。于是,又在不停增删取舍、修改完善,直到草稿已无多容一字的空白为止。夜深人静,总算可以安心入睡。

讲座设在一小型会议室,目测估算不会超过40张椅子,三点开始,2点时已有老师陆续入座,看年龄大抵都在55岁以上,最后时刻才有五六个年轻女老师进来。陪同领导介绍说,学校教师老龄化特别严重,虽说这里离城区不算远,但年轻的骨干还是选择进城,学生也一样,即便这几个年轻一点的老师也多是校聘代课的。我的心随之一紧:我准备的内容是否适合他们?那些故弄玄虚的理论是不是要简化一点?案例才是最好的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他们觉得你也是一个在教学一线迷惑的老师,与他们有一样的困难,有一样的发展瓶颈和经历,从而让他们觉得我不是在高谈阔论地描述虚幻的美好,而是与他们一起讨论突破现实的困境。

心灵的鸡汤没有,现实的考量和选择才是出路。让他们在那样的年龄,面对那样的学生,怀揣理想的愿景教语文的确是难为甚至苛求他们了。于是,我又临时把内容基调改为《语文课堂乐学乐教的辩证思考》,以在泗洪的几节公开课和关于调研考试等方面的理解作为主要内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没曾想引起老师们的共鸣,鲜有离座,我一不小心连续讲了两个半钟头没休息,没顾得上喝一口水。当最后一个字出口时,才放下心来——完成教研室的任务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作为老师教育教学的同行者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在优越感面前取得的成绩其实不值一提,相比于重岗小学的老师们,现在的我们幸运得多了,所以放低自己、努力前行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