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

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几种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一种物体,由于数量、力量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3.在玩玩、摇摇罐子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1、PPT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猜测生活中的不同声音

1、谈话导入:孩子们,今天老师带你来了幼儿园一个你们没有来过的地方是不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今天老师啊想带你们来这里做一个游戏,但是游戏之前呢我要先考考我们小2班的孩子,看看你们够不够聪明,能不能通过老师的考验,你们有信心吗?,那么请你们仔细听,(播放宝宝笑声)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哦,

  师:1.这是什么声音啊?(笑声)2.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

  师: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现在呢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

  师: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

  师: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

  师: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今天妈妈可以请的大公鸡来叫醒小宝宝,宝宝被叫醒了,那下面他要干什么呢(播放冲水的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

  师:(哗啦啦)他要上厕所,,除了上厕所有水的声音,还有什么生活有水的声音?(洗脸刷牙)

师: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到了幼儿园之后要跟老师说什么呢,你们会跟老师说什么,你们听听看这个宝宝说的什么。

真棒,我们小朋友都听出来了,老师今天还给你准备了一个东西,你们看看是什么,出示口香糖罐子。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1、师:把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

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敲敲椅子、敲敲地板。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师:那还能怎么发出声音呢,有没有人想到?

(老师准备一个空的,一个有黄豆的。)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是什么,那现在请我们小朋友到后面去装一些黄豆来好不好,你们可以请客人老师帮助你们哦,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装好了我们来听听看,是不是都有声音,出示图片。

师:现在老师想要罐子发出很响的声音,怎么办,我想要很小的声音呢,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4、摇瓶子游戏

  师: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要很响的声音,我的声音很大,用力摇,我要很小的声音,我的声音很小,轻轻摇。可进行两次)

  5、延伸活动

师:那我们现在知道了,要发出大的声音要用很大去摇,是不是,你们看哦

(装2个大力摇,装满大力摇)总结不能太满,不能太少,要多一点,力气大一点才行。

    我们还有小朋友带了其他不同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有红豆,有黑豆,还有大米,我们去班上试试看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好不好。

  活动反思:

  该活动采纳于应彩云老师的优质示范课,根据我们班级孩子的特点稍做了一些修改,好听的声音这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黄豆/瓶子这些都是孩子们常见的东西,让孩子从前面导入中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引发对声音的兴趣。小班幼儿注意力时间较短,这一环节更强调了孩子的“听”,后面的动手环节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将艺术领域“节奏强弱”的内容自然地渗透到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探索和音乐活动巧妙的结合,达到动静交替。充分突出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幼儿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表现自己,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也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活动的材料准备是否充足,是否有效?(2)幼儿操作活动前教师的要求是否明确?科学是严谨的,而幼儿的科学活动既充满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同于成人所理解的科学。作为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每一次的科学活动中都先问问自己: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科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