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的作者是日本当代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走访了上百个国家,聆听了上万节课,指导了日本上千所学校的教育改革,对当今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关思考后完成的一本著作。该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大量实际的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来论述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本人的教育改革思想。
一个重要的观点:相互表达的重要关系
书中,佐藤学教授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课堂教学该是宁静的,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与学生一起努力构建一种相互倾听而不是相互表达的关系。之所以师生要在课堂中构建一种相互倾听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课堂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逐渐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程;班级授课模式转向合作学习模式。学校应该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所在。二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各自呆坐的学习逐步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三是对“学习”的定义。所谓的“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和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
一个观点的认知:相互倾听的积极意义
基于以上观点可以得知,佐藤学教授认为,建立师生相互倾听的课堂关系是因为课堂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对学习的重新认识。而反观我们广大教师在日常中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多的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要想建立起师生相互倾听的课堂关系,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班级里开展小组式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班级里开展合作学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点就是要打破广大教师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中要多采取学生容易学的方式,而不是教师容易教的方式,因为教师教过了并不等于学生学会了。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出相关的主题性与探究性,要激发学生自己思考、探究以及与同伴相互合作学习的愿望。
一个认知的深思:正确引导的鲜明导向
同时,还有一点也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小手林立、发言热烈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吗?从佐藤学先生对于“学习”的定义中,我们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好的课堂应该是能够紧扣教师心弦的、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课堂。哲学家萧伯纳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佐藤学认为,学习是同他人的相遇与对话,这与萧伯纳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将他人好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结合,从而产生更加全面的观点。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一位学生在进行表达的时候,仍然有其他学生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小手,没有去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反而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这样的现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种相互沟通的关系:打造宁静的重要载体
如何在教室里面建立起一种相互倾听的学习关系呢?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构建起润泽的氛围。能否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尊重每一个儿童,教师的经验、学习的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
二是教师要倾听学生发言。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三是教师要学会“串联”。把教材和儿童串联起来,把儿童同其他儿童串联起来,把一种知识同别的知识串联起来,把昨天学习的知识同今日学习的知识串联起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社会上的事件串联起来,把儿童的现在与未来串联起来。只有做到这三点,课堂上才能够真正地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学习关系。
学校是儿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场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只有处于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才会身心较为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而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有时候教师与学生并不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教师是以一种威严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更多的时候教师是要求学生怎么做,而不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学生在学习的场域中,处于一种被压迫的状态。于是,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有了厌学的现象。要改变学生厌学的现象,要使学生从“要我学”转换到“我要学”,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润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