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受益颇多。每条建议里都有详细的事例,便于我们学习与借鉴。结合建议,我总结出以下几条经验:

首先,重视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书写半自动化和快速阅读、领略文章大意的能力,即书写和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书写不认真的,其态度就不端正,阅读能力也就不好;那些学习受限的儿童,更要培养他们热爱阅读,通过阅读提高学习的兴趣。

其次,重视家庭教育。学校开设家长学校,告诉家长每一年龄段必须做到哪些。的确,有了家长的配合,老师会轻松点,会有更多的精力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这在农村小学是最好的体现。我现在所教班级,孩子除在校认真完成作业外,回家几乎是应付差事或不写,家长无暇过问。

第三,对初入学儿童要有足够的了解,如:家庭、身心健康情况等;经常带孩子们去思维的源泉去旅行,在大自然中教给孩子观察、说话、思考的能力,并能了解孩子是形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经常让孩子在动手过程中学会思考,让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爱好。

第四,课堂上多鼓励孩子,尽量少给孩子评分,即贴上不好的标签,有进步的才评分。课堂上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1,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2,不随意注意记忆。3,阅读补充材料进行记忆。4同时,课堂上要布置个性化作业进行巩固。

第五,老师要尽量帮每位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并进行反复阅读,拥有一定量的藏书。同时,老师自身要经常阅读,让学生觉得:你是一本翻不完的字典,有太多的秘密要去探索。

现在的学习共同体,为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让学习真实发生,构建以“倾听”为核心,组织协同学习,教师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主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百条建议就在这样的课堂里有很好的体现:

一,倾听习惯的养成,苏霍姆林斯基就很重视习惯的养成。在学共体的课堂中,学生要倾听同伴的交流,学生要倾听老师的话语,老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给与积极的评价。倾听是用心聆听时,不打断他人的交流;是思维的火花碰撞时,觉得同伴的建议、老师的言语很受用,可以记录下来;倾听是眼神交流时,给与别人的鼓励、赞许。这样的倾听,需要点滴积累、逐渐培养,方能达到学共体理想的效果。

二、直言不懂得课堂,鼓励孩子大胆说“我不会”,并向同伴请教,这才是爱学习的表现,那么老师的鼓励,积极的评价在课堂上显得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给孩子多鼓励,尽量少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要想学习真实发生,要想每个孩子都学习,老师就得俯下身来,讲究慢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1+n+x阅读,无论何时何地,阅读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爱阅读,课堂的交流就会真正实施起来,学习受限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语文素养就会提高;老师爱阅读,学共体的“反刍、串联”就会得心应手,学生会受其影响爱上阅读,个人涵养也会上升。

因此,教师要多阅读,注重自己的言行,多与家长沟通,多与学生交流,蹲下身子看学生,多鼓励孩子,进步总会有的,学生总会听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