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了三周的“菊花”
今天省内联盟学校到我校教育教学交流,我们的高三复习展示课仍然是斯坦贝克的《菊花》。连续三周的公开课,省内外,校内外,都是《菊花》,这一定是一朵具有二中特色的“菊花”奇葩。
第三周的《菊花》教学目标仍然是从“人物形象塑造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意蕴、作品主旨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术语,不能混淆。江苏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究作品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探究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但是江苏高考十多年的自主命题,从未命制探究作者意图题。创作意图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思想内容,情感主旨,也可以是人物塑造,情节设计或表现手法,还可以是语言风格。从人物形象角度探究创作意图,是不是就是从人物形象角度探究作品主旨或作品意蕴呢?
2008江苏语文《考试说明》新增加探究题:“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2009-2013年《考试说明》有关探究考查要求都是一样的,没有变化,与08年《考试说明》探究考查要求略有变化,在08年探究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2014、2015年《考试说明》相同,探究题考查要求表述简洁明确:“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6-2018年《考试说明》有关探究题考查要求表述更简洁,留有更多的探究空间。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9考试明说表述很清楚: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菊花》共有三个人物。主人公农场妇女爱丽莎,象征家庭的男主人公亨利,象征社会环境的补锅匠。如果按照预设的问题,势必至少要从主要人物、次要人物角度探究作品的创作意图。这样的问题集中指向不明,大而空,学生难以操作。如果设问:作者塑造亨利和补锅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选取“菊花”意象有何创作意图?江苏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的命制表达都比较具体,指向集中。
亨利、补锅匠他们是家庭、社会环境的代表,拓展了环境意境;他们大男子主义,歧视妇女,他们的实用功利的价值观,击碎了爱丽莎的追求平等,渴望认可,向往自由的理想;他们衬托并丰富了爱丽莎的人物形象,从另一角度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作者“菊花”借菊花衬托出爱丽莎的外表美和勤劳美,赋予其生活乐趣和活力。菊花是爱丽莎追求美好的情感寄托,也是其内在精神的象征,她正是在种植、赠送菊花的过程中得到快乐、自信,内心也走向成熟与坚强。菊花被弃,意味着爱丽莎向往平等,渴望价值认同,追求自由的理想被大男子主义的实用功利的现实击碎。
从人物形象探究(《菊花》)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答案大都集中指向作品意蕴,作者情感和作品主旨,有关“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的思考全无踪迹,老师阅读指导时也没有涉及,直接把创作意图等同于作品意蕴,或作品意蕴+主旨。
第三次听课后,有领导问我有没有集体研究,我不置可否地莞尔一笑。我还能说什么呢?还有什么可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