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的作文升格
——“记叙文升格”教后思
按照学校统一规定和年级组、备课组的要求,我被迫开设了一节试水课“记叙文升格例谈”。即使不开课,我也准备上这一节课,只是时间要滞后一点。
作文训练《修饰》评讲讲义中指出,没有出现记叙文。我们班可能受我的影响比较大,文体不限,不会出现议论文单打一的现象,文体多样化,充分发挥个性化写作。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学生不会运用已经积累了的素材,只有一个同学在作文里提及了我们已经接触过的“童模事件”素材。
最近我们现代文复习小说文本,有关小说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可以迁移到记叙文写作中来。于是我把比较阅读素材的一个文本拿来,让学生升格训练。
原文《老街酒馆》主要内容是酒店老板卖假酒,害死人。立意平淡,意蕴不足。而记叙文升格的最大亮点就是升华主旨。
学生预习时,我分几个步骤要求学生修改。首先要求从总体上提出修改方案。修改方案不同于具体修改,只要指出哪一处或哪几处需要修改,可以附带上理由。结果学生大都在细节上做文章,而且基本是原文的翻版。第一个要求没有达到目的。第二个要求弥补,分组分工修改具体段落。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具体修改,只是提出了修改方案。学生的思维闭塞了,不管怎样引导启发,效果都不太理想。我宽慰学生,暂时放一放,让这些在大脑里发酵。
正式上课,起初一切顺利,我带领同学们研究探讨,而且我也主动领取了任务,标题+第1、2小节。其他同学分组分工,分别完成第3、4小节,第5小节,第6小节的设计波澜制造矛盾的修改任务。
从标题看,《老街酒馆》是写酒馆(历史),酒馆老板,还是酒客?“这酒做了假”,太直白,没有了波澜。酒婆形象有待丰满,外貌肖像、行为举止要有细节。特别是拿两角钱的动作细节。酒婆酒后为何“从无闪失”,缺少必要的交代,酒徒的心知肚明酒假就是不说破。 老板良心发现,“赠半碗酒”,酒婆似应有这样的酒量,不至于有闪失。将赠酒改为不往酒里掺水,才是良心真正的发现,有可能导致悲剧。老板唯利是图,导致酒婆惨死,立意直接明白,批判假酒害人命。将老板别扭起来的心理再细致化,借机引人深思,凸显主题。
师生合作,共同完善修改意见,然后共同按照要求修改。
将标题改为《酒婆》。学生回答为什么这样改: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揭示主旨。原文以酒婆为中心,引人思考酒婆的悲剧意义。
将“老街”改为“首善街”。学生没有阅读过冯骥才的《酒婆》,将街名修改,无论如何是想不到的。这个任务由老师完成。让学生说出这样改动的理由。“首善街”从街名看,以善为首,积善行德,而事实上这条街是“造假一条街”,给街道取名“首善”,表象和事实的矛盾对比,机具讽刺效果。
“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为什么要对酒婆作外貌、动作上的细节刻画?“外貌”写出酒婆生活的贫穷、落魄、艰难,动作描写看似写出了酒婆对钱的珍藏的爱惜,其实那不是真正的爱惜,酒婆却全部用来买酒喝了,简直是挥霍!矛盾的行为,反常的行为,这样的细节处理将底层人物日常生活艰难痛苦,只能借酒来麻醉自己,在醉酒中获得精神暂时的洒脱,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行为之间产生冲突,让物质的窘境和精神的放纵碰撞,人物形象更丰满更个性化,更勾起了读者的情绪波动,又可怜又可恨又可悲。
增加“人们看热闹”的情节,是酒婆和周围人物之间的矛盾,行文因此多了一个波澜,而且跟下文人们的惊奇形成对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成了酒婆的死局。
老板的行为及交代此情节的位置,原文“酒做假”, 升格文“酒里掺水”到“酒里不掺水”,一个在开头交代,一个在后半部分交代。原文情节简单,因为开头交代酒是假酒,酒婆丧命的结局和原因,一目了然;修改后先写人物“醉酒的状态”和“十字路口反而清醒”这一看似反常矛盾的行为,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吊足了我们读者的情绪,太惊险了!太厉害了!为什么呀?接着交代“酒里掺水”,一切就有了依据,这种情感的波澜,原文是没有的,升格文其实运用了借助人物前后行为的矛盾制造悬念的手法。
原文老板卖假酒,酒婆因喝假酒而出车祸。升格文老板一直卖假酒,酒婆却因喝真酒而出车祸。
结尾老板“心里却别扭起来”,学生也能看出,这里要修改,升华。小说复习中《界河》增加情节,凸显主旨。由人性超越战争,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巴尔沙特的一个奇特的下午》也是通过增加台球馆醉酒的情节来升华主题的。《雕花烟斗》是通过主人公唐先生的心理描写来深化主旨的。
学生展示的修改意见中,安排了酒店老板在内疚反省中死去的情节,有想象,不可取的是“作者”直接站出来抒情议论了。小说是不可以这样的,必须通过情节、环境、人物的设置来表现主旨。
可以这样修改: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原文老板唯利是图,导致酒婆惨死,立意直接明白,批判假酒害人命;升格文老板唯利是图,一直卖假酒,大家相安无事,老板良心发现,却阴差阳错,要了人命。较原文的结局,酒婆的死更荒唐,要人命的难道是真酒吗?人们习惯于生活在假中,一旦真就不适应,就发生悲剧,这是人性被扭曲的悲剧。这就是所谓的“假作真时真亦假”,铸成悲剧的原因看似是直接用了真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造假用假,害死酒婆的罪魁祸首,其实是那人与人之间的善的缺失——实“首善”也,文章更具讽刺意味。
升格后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学生一时难以说清。我顺势引导,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都是对人性的反映,对生活现象的思考。
说到人性的扭曲,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了杜甫《兵车行》中的诗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与生活有关的作文适宜于写作记叙文。每一个记叙文都是个性化的写作。如果写作议论文难以博弈高考,选择记叙文比议论文更讨巧。毕竟同学们记叙文写作学习训练了至少四年,为什么我们要前功尽弃呢?
“生活”“思考”“表达”,是应试作文乃至文学创作的不二法门。愿大家从现在起,做一个善观察,会思考,勤表达的“负责任的表达者”。
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制造矛盾,设置波澜的高手!
课上下来,反思总结,这节课容量好像太大,有人物外貌肖像、言行举止、细节、心理的描写,还要考虑到情节、环境、人物、主旨,太为难学生了。可以精简为第三段酒婆的外貌、拿钱动作以及最后老板的心理,这样更集中,学生也能充分施展才华。
正如有老师指出的用名家的作品作为最后的范本,作为典范,便于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可否认。
教学无止境,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