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不能丢掉语言
前天听了两节初中语文pk课——《昆明的雨》(汪曾祺),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重视品味语言。老师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还原生活,咀嚼想象,比较原句与修改句,品味语言。
原句: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改句:一盘色如牛肝的牛肝菌热腾腾的端放在面前,夹一块放入口中——滑;咬一口——嫩;嚼几下——鲜;咽下去——香……
改句与原句比较,更形象,更直接,原句给人想象的空间。老师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作者吃牛肝菌的场景。
关于卖杨梅的苗族姑娘的吆唤声,改句:卖杨梅的都是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的苗族女子,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声音娇娇的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
改句语言华美,但没有原句有画面感、立体感。老师再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苗族小姑娘卖杨梅的吆唤声,并让一个女同学试着吆喝,那个女生就是吆喝不起来,老师指点后示范卖杨梅——,“梅”字音拖得很长,并用手势示意,鼓励学生看着老师的手势,手势拉到哪里,梅字的音就拖到哪里,手不停,拖音不止。在同学们的鼓掌鼓励下,三五次的反复操练,学生终于有了吆喝味了。老师带头鼓掌,“有点味儿了”,引来全班同学的鼓掌。接着让全班其他同学读其他文字,吆喝“卖杨梅”由该女生读,真的有吆喝味儿了。博得全班同学的热情鼓掌。
也许这是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带有表演成分,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尽情发言。据说,高中语文课可没有这样的好事。一来学生不会举手发言,二来即使老师点名学生发言,也说不出什么二六十二出来,老师为了赶进度,干脆就不让学生回答问题了,自我陶醉地讲读,以其昏昏使人昏昏。我冒着各种非议,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内容是我眼中的班级,或我眼中的身边的人和事,依照学号顺序,依次进行。一轮下来后,又增加了一点改进,仍然按照学号顺序,前一人演讲,后一人点评。点评人必须实现熟悉演讲人的稿件,必须对演讲人负责,要指出优点和不足,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效果确实不错,有时还能引起小小的争论。至于课堂提问,尽量让学生举手发言,尽量照顾到那些考试不理想的同学,让他们有更多的发言机会。学生发言,相当于老师当面辅导。特别是临界生的机会比较多。我还从实习生那里学来了“开火车”,略有改动的是,一列学生依次回答某个问题,不许重复,最后一个同学负责总结,确保人人有话可说。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要有自己的主见,还要综合概括同组同学的意见。如果现代文阅读没有涉及品味鉴赏语言,学生是没有机会鉴赏语言的。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大都从应试的角度,从修辞、句式、词语运用、表达方式等角度死板硬套,不像初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没有任何套路,尽情品味语言。
听我语文课的同学都要时刻准备着,随时可能要回答问题。听我课的老师,我也要去他们听完后课后要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课堂是老师的舞台,更是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开口说话,品味语言。没有语言的语文课一定失去语文味的枯燥的语文课。语文课就是语言课,千万别丢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