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少上涨空间

    期中语文试卷仍然引用外来试卷,试卷模式结构高仿2018全国卷,增加了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选择题由江苏的7道增加到10道,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分值大致相同,无形中降低了文学作品阅读的比重。文言文考查了论述类,虽然不是很难,与江苏选文标准不甚相符。名句默写考前明确规定了范围,高中4篇,初中11篇,课外名句若干条,结果很遗憾,8分名句题只有2句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让语文老师很没有面子。全年级均分只有5点几分。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是学生不再信任老师了。当然高考的名句默写范围也很明确,高中14处考4处,初中30处考2处,课外名句大海捞针碰运气。

文言文3道选择题,考查了文言虚词,没有考查概括和文化常识。古诗鉴赏没有考查鉴赏,2道题全是内容理解。非连续性文本概括题带有推断性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于上次月考仅仅是三段文字概括的叠加。作文源自生活,核心话题是“群”,学生有话可说,难度不大,但是结果不很理想。学生无视“群”的存在,没有“群”规则,不懂“群”的特征,游离了“群”。

   总体难度不大,区分度很好,除了第5题、第20题区分度小于0.3,其他题区分度都很好。

   语言文字运用15分,仿2018江苏高考,词语运用、排序衔接、对联得体、提炼语意、漫画理解,没有考查病句和修辞,难度不大。

文言文增加了文言虚词的选择题,“虽”有两个义项:虽然,即使。“虽然”表示既成事实,“即使”表示假设。“其始之勤”“虽我之死”,两句中的“虽”个人认为分别是“虽然”和“即使”。文中有“不思而行”和“行出于思之外”都是说“行”,这里的“行”就是“勤”,怎么是假设呢?可答案解释为都是“即使”。文言虚词好几年不考了,虽然虚词只有十来个,一旦考起来,稍不留意,就可能出现答案不统一的麻烦。阅卷与评讲是两回事,我们不能左右阅卷,只能被动答卷。文言文翻译第2句“汗漫”学生不会翻译。按理8分的翻译题能拿5-6分,可我们的学生就是不争气!但是选文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行事要有计划,对高三学生迎战高考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古诗鉴赏10分,竟然有同学1分都拿不到。上阕概括“凄凉”的表现,下阕结尾两句“看似轻松,实则含怨”如何理解,目标指向内容理解。古诗鉴赏没有复习是事实,但总不至于理解的能力削弱了吧。

名句默写按照高考要求,没有偏句,没有为难学生,虽然大多不在本次规定的范围内,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名句默写完全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文学作品阅读选择了凌淑华的《等》,与2018江苏卷《小哥儿俩》出自同一作者。只是分值由20分减为14分,题量由4题减少为3题,考查了家庭环境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作者的情感态度,与2018江苏高考题相似度极高,简直是如出一辙。只是削弱了文学作品的地位,是命题趋势还是偶尔为之?

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有现象的原因、句子的内涵、措施概括,难度也不大。

非连续性文本考查了“电动汽车”的现状、前景展望和相关措施,重点考查学生快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符合最新高考要求。

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贴近生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抓不住中心话题“群”,无视“群”的内涵和存在;对“群”的内涵(属性、本质特征)缺少提炼、分析,必须要有“一定标准”或相同、相似点,或兴趣爱好的共同体;不能联系生活,从具体的群入手来分析说理或叙述描写;虽有个体和群体关系,然只是片面强调一个方面,游离了“群”。根源在于学生阅读分析能力、联系生活感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提升空间换很大。

虽然我们班级总体分数还可以,有了120分的高分,但是全班还有14人成绩下滑,12人不达标。这是后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拔尖和补差同等重要。上涨空间还很大,平均上涨5-10分,应该不是问题。

进入高三,四次大考,每次的试卷结构都不相同,加大阅读量是高考趋势,究竟是增加文言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还是仿全国模式,可以着手准备,在平时练习中有所体现。周边学校期中试卷模式仿2018江苏卷。我们是不是太超前了?太超之过急了?语速往往则不达。个人认为,在新的考试说明没有下发之前,一轮复习当以当年最新的《考试说明》为依据,稳中有变是命题指导思想。研究高考也要事先确定计划,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不能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