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的曲折

     期中督导检查,少不了被听课。每个备课组都要认真准备,打磨一节课,每位老师都有可能被听课。

     高三准备的课题是“探究小说结尾意蕴”。依据是《考试说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而2013-2017无论小说还是是散文探究题,江苏卷都考查了结尾画线句的意蕴或表达效果的探究。江苏卷爱挑句子考,要求考生对局部文字细读深读,思考问题严谨全面,突出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江苏卷探究题的命题特色。

    小说结尾,可能是一句话,一小节,也有可能是几小节。讲义高考题举例都是探究结尾某句话的意蕴。只有“学以致用”(巩固练习)是结尾完整段。

    “课题”与实际不能完全吻合了。我个人意见是,将“探究小说结尾意蕴”改为“探究小说结尾语句的意蕴”,目标集中明确。弄清语句意蕴,必须多角度、多层次探究。探究句子意蕴的前提是理解语句含意。理解语句含意的关键是理解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语句含意的思维方法有:抓关键词法,结构成分分析法,语境分析法,语体转换法。语体转换法是受2012年语言表达题语体转换启发。

   1.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思维过程(结构成分分析法):

1)蜡烛明亮闪烁、昏暗、永远熄灭

2)安娜浏览过书籍

3)安娜内心感受,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4)作者的情感(主旨)

考题答案组成:①表层意义;②深层意义(比喻意义);③作者情感(作品主旨)

   网上有参考资料,理解语句含意抓“元素”法,即人、事、景、物。什么是句子的元素?字、词。词语都是语句的元素。至于抓“人、事、景、物”,也不能指导解题。2012年《邮差先生》“小城的天气多好”。“天气”是物。作业《重头再来》15.请探究文章结尾“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的丰富意蕴。(6分)“这一次”“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令我们惊讶”这是理解该句含意的重要(关键)词语。如何套用“人、事、景、物”。

   “人、事、景、物”说,受网上资料的影响,先入为主,全盘接受,不加思考。这是思维不清的表现。探究作品的意蕴可以从“人、事、景、物”角度思考,2010年《溜索》探究“飞度峡谷”的意蕴,2018年《小哥儿俩》探究小哥儿俩日常故事的情感态度(探究情感态度,首先要探究作品意蕴)。

   2.《会明》: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语境分析法:“微笑”指高兴、欣慰、快乐等情感活动;“意义”在本段中有三个角度:对战事(战士)、对养鸡、会明自己内心。

3.学案16《滩上》 

   “可怜她死的惨啊!老太婆哭着,说。

   “婶娘,赵青云疲乏地、谴责地说,灰白而打战,没得啥子好哭的!

随后他剧烈的抽搐了一下而低下头去,沉默着,眼泪落在洁净的鹅卵石上。老太婆停止了她的哭声了。升起来了的辉煌的太阳,照耀着这沉默的、静肃的、褴褛的一群

3.请分析结尾画线句蕴含的丰富意蕴。(4分)

关键词:辉煌的太阳、沉默、静肃、褴褛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研究试题答案,合作探究答案组成要素,梳理出答题思路和答题规律。

规律总结:

1.意蕴,指内容的深刻含义,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

2.句子意蕴与句子含意不同。句子含意,只需回答表层意义,深层意义,情感意义即可。句子意蕴,在句子含意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作品的主旨意义。

3.小说结尾语句意蕴,要结合小说内容即情节、环境、人物、主旨来思考;

4.答题思路:

1)句子的表层意思;

2)句子的深层意思(比喻义、象征义);

3)情感意义;

4)主旨意义。

拓展迁移(学以致用):(2017苏锡常一模:狩猎)15.探究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作品的主旨究竟是什么从果园城的角度还是从主人公的角度,还是从小城与人的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生阅读本文,思考解答,投影交流,老师讲评。

最后安排拓展延伸,注意区分“语句”的不同考查问题:

1.理解画线句的含义。(表层意义+深层意义+情感)

2.回答画线句的作用。(内容上+形式上)

3.鉴赏画线句的语言特色。(内容概括+语言特点)

4.探究画线句的表达效果。(作用,内容上+形式上+结构上)

5.探究画线句的意蕴。(含意+X

与开头的论断,江苏高考偏爱考查语句相照应,这绝不是节外生枝,冲淡重点。这是升华。

公开课磨课,预约精彩,发挥集体智慧是必须的,前提是每个老师首先要有个性化的教学案设计,然后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老师根据本班学情,个性化发挥,将最好的教学方案奉献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