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强化阅读
古诗鉴赏在高考试卷中占11分,它是文言文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联系的纽带,直接关系到54分的高下。文言文基础是读懂古诗的关键,而对古诗的鉴赏又关乎文学作品的鉴赏。根据平时的训练和学生高考信息反馈,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原因,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偏低。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分析研究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瓶颈可以突破,有规律可循,有一定的解题技巧。
突破古诗鉴赏瓶颈,要紧扣原诗标题,充分利用注释,品味意象意境,把握情感主旨,鉴赏表现手法规范书面表达。
意象:用来表达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意象一定是名词性的短语,可以指景、物、人、事。如果是怀古类古诗,“景”还可能是“古事”“古迹”。意境:意象的组合,指特定情境下的主观情感。一般指情景交融的意境。阅读古诗内容,思考选用了什么意象,表述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情感;意象是怎么组合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文章学的基本规律就是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实在读不懂古诗,可以借助古诗结构:起、承、转、合。起:在古诗词中,“起”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其作用主要有: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其主要作用有:承上启下;铺垫下文。转: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中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跌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很关键。合: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的作用一般有:呼应开篇或点题,首尾呼应;对比全诗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不少同学搞不清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概念不清,表述混乱,无畏失分。
修辞手法:和现代汉语修辞手法相同,比喻、拟人、借代、排比等,还有用典;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古诗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和“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情”与“景”的关系。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关系一致,正面衬托;“情”、“景”关系不一致,反面衬托,又称“乐景写哀情”。 景物描写的角度:①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远近高低,多角度描写;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想象)、视听结合(形、声、色结合等各种主观感受);景物的特点一定是抽象的、概括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奠定感情基调、与后文相照应等;景物描写还要注意炼字。
古诗题材常见类别:
山水田园诗:借景抒情,表达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厌恶官场、超然物外之情。
边塞军旅诗:对比衬托,表达建功立业、从军报国、不畏艰险、英勇无畏、视死如归、思乡念亲、苦闷彷徨之情;
怀古咏史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常表达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感慨身世、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
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象征。“志”与“物”的关系,由物见志。
送别怀人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忧虑、关切、祝福,怅惘失意之情。
羁旅思乡诗:虚实结合。思乡念亲、感慨身世、孤独寂寞。
即景(事)抒情诗:散见于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中。
词的内容和手法大致与古诗相同。具备初步阅读鉴赏能力的学生,有这些基本积累,和文言文阅读基础,古诗鉴赏瓶颈突破指日可待。
2008-2018江苏11年高考,8年考查了小说阅读。小说阅读考查,人物、情节、环境,主旨(3+1),基本上各涉及一道题。人物形象题必考。人物形象概括或分析,与古诗鉴赏人物形象题相似,直接描写人物角度有外貌肖像、言行举止、性格心理,间接描写有景物描写或次要人物对比衬托。人物心理往往是流动的,人性是丰富复杂的,人物又是离不开环境的,人物的生存状态或生活状态,包括家庭环境特点成了关注的焦点。
情节安排,是谋篇布局的另一说法。常见的有双线结构、倒叙情节安排、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欧·亨利式结尾。双线结构指作品具有明暗两条线索,也就是说“同一个时间,两个空间”,既丰富了文本内涵,又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但是,明暗两条线索不是孤立的平行线,常常交替出现,相互照应。倒叙情节安排,就是不按照正常顺序,将最吸引人的情节或结局放到最前面展开,其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助于凸显作品主题。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也是情节跌宕的一种,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凸显作品主题。
此外,叙述视角,人称变化,历史与现实交错等都是表达内容,彰显艺术感染力的需要。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
①交代故事背景,即交代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②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绝对客观的环境描写不存在。自然环境的描写必定与人物的情感形成不同程度上的暗合。
③表现人物,环境里藏着人物的身世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品质等等。环境描写可用于衬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自然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
⑤暗示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揣摩。
小说的主题,不外乎三大类:(1)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2)反映民风民俗风土人情,表现人性的丰富复杂;(3)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感悟。
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运用合适的表现技巧表达对自然、社会、生活、自我的思考和感悟。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筛选、概括、整合信息,准确表达。首先要理清文章思路(脉络层次),全文或某一段层次;筛选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立论依据;对相关概念的内涵理解或比较;论证方法及作用;解决问题的途径或前景展望;文本内容涉及广泛,自然、社会、人文、历史、审美、心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戏剧、医学……具体训练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锁定答题区间,利用、改造关键句加以表达;关注每一段的首句和结句;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的。如果是驳论文,一定是先亮出对方观点,然后进行批驳,最后亮出作者观点;对论据的梳理:层进,古今中外,例证与引证相结合,类比……增强说理力度;理解句子含意,考虑作者的观点态度。10-15分钟完成,力争拿10-13分。实用类也一样。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阅读,增强快速阅读的能力,每分钟默读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