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枯燥吗?

      2019江苏《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增加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且指向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兄弟班级不少同学认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没有“意思”,比较枯燥,使得学生阅读更加浮躁,有的老师也有类似的看法,上课直接“对答案”,反正答案解说比较详细——不过,偶尔也会出现答案有争议的,学生乐得等现成答案。语文课堂教学再次陷入沼泽地,难以自拔。

      非连续性文本指不是完整的文本,而是片段式的有关联的文本的组合,包括数据图表材料。考查学生对“段”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考要求表述为筛选整合信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温如敏教授阐释为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我们要求学生要有“瞬间的记忆能力”,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准确辨识语言转换表达的能力。

      实践证明,读了十几年书的学生,具有扫描式的阅读能力。起码能筛选出一段话的中心或主旨。高考命题将是3小题12分,参照近两年全国高考命题,可能是两道选择题,一道主观表达题。拿到试题,首先看主观表达题,确定文本的话题,客观题是来不及细看的,8个选项,一下子难以应对。只要留心高考命题,第一道选择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侧重于对文本语句的理解,特别要留心语言转换的表达,常见的干扰技巧是偷换概念、改变范围、强加因果、过于绝对、无中生有等,而且一般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文言文阅读第2题选择题,无论是考查文化常识还是对内容的概括理解,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四个选项中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客观上降低了试题难度。如果是选择正确的一项,意味着有三个选项是不正确的,识辨第一个错项时学生比较仔细,有耐心;识辨第二个错项时耐心渐减,识辨第三个错项就比较浮躁了,一旦浮躁,思维就容易有疏漏,答案的准确率大打折扣。

      第二道选择题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一般是从语段总体上来设题,可能还带有推断性质,“分析”的结果依据源于原材料。这道题可能要求选择正确的,也可能选择不正确的,还有可能五选二要求选择正确的两项。实践表明,五选二正确的两项比选择正确的一项正确率高。再次说明,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具有筛选信息的能力,阅读习惯的素养,识辨表达转换的思维能力。考生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可能选择题全错。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材十分广泛,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关注自我,涉及科技、创新、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语段也是最新的写作素材。为什么对这些鲜活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呢?

     阅读图表题,更是要细心,要关注“表头”——陈述对象,纵坐标和横坐标,图示说明,特别要注意“曲线”的细微变化。虽然总体上曾上升趋势,可能局部有下滑现象,只是被你马大哈了。

     鲜活的素材积累,快速阅读的能力,火眼金睛的识辨能力,思维严密的概括分析能力,哪能答案一对了之?老师报答案,学生记答案,必然死气沉沉,单调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