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化常识”复习的误区

2017年江苏高考文言文沿用了江苏高考文言文选文以叙述为主的思路。6-9题命题形式、考点、分值与20152016相同。只是第7题“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改为“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吸收了全国卷兼顾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江苏2018年《考试说明》明确指出“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贴近现实生活,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古诗文阅读”考点“理解”中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B2017年考试中出现了文化常识,2018年将该考点写进《考试说明》。实践总是先于理论,命题实践总是先于考试理论指导。

在平时复习过程中,筛选各地模拟卷,发现文化常识命题走入了误区,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传统文化”混为一谈,铺天盖地,语言知识运用中出现了脱离语境的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而且经常是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搞不清,漫天撒网式的古代文化常识讲义,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偏离了高考的方向。

2010年江苏卷考查了安徒生的小美人鱼出处《海的女儿》,以小美人鱼的口吻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2011年考查鲁迅塑造的人物夏瑜的原型及出处《药》。2010年的“文学常识”题已经透露信号,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考查的重点,业内人士透露,虽然超纲了,但是它是趋向、方向!2011年再次考查,有何不可?!从2010年起,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似乎已不言而喻地成为江苏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了,而且考查的形式也似乎固定了下来,从2010年考查的美人鱼到2011年考查的秋瑾,内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并不刁难考生。此后,没有出现文学常识或文化常识题。直到2016年全国卷文言文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将古代文化常识和实词混合考查,江苏借鉴了全国卷命题形式,略加改造,将原来的第7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实际上是变相的翻译题,改为“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说”,2018年《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古代文化常识为文言文的一个考点,且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并且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学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具体地说,包括作家(朝代、国别)、作品(人物)、风格、流派等。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姓名字号、天文历法、节气、官职俸禄、地理、科举礼仪、古代音律、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文学常识隶属于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是有关传统的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试卷命制体现传统文化,常常在语言材料上来体现或者阅读理解、写作导向上体现。

2016年江苏卷第5题: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传统文化与对联、得体的综合运用考查。

文化常识复习可采取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首先要熟悉、了解课本上的文化常识。

例如:

必修一《赤壁赋》:

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十六。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月末的一天(不是三十)。

必修三《鸿门宴》:

关于鸿门宴上的坐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坐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必修五《陈情表》:

孝廉,本义为孝顺父母(不包括敬爱兄长),品性廉洁。汉代成为察举制度中的名目之一,被举荐的人也成为“孝廉”。

秀才,本义为优秀的人才。也指汉代开始实行的地方推选人才制度的名目之一。

洗马,古代官名,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察”、“举”、“拜”、“除”、“当”在古代都是意思相近的表征召的词语。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而不是没有血缘关系。

必修五《兰亭集序》:

修禊:古代中原民族消灾祈福礼仪,指古人三月三日在水边祓除不祥的风俗,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

古代的座次:在古代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戚为“右戚”,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而“左物”是下物,“左迁”为贬官,“左道”为邪道,此外像“左计”“左袒”等“左”字都含有贬义。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右手右足力大而且使用方便,左手相对要逊色,故崇右而贬左。

 但在乘车时,则正好相反。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居于右位的叫“车右”,亦名“骖乘”,职责在于防止车子倾斜或受阻,保护居左尊者的安全,一般由有能力的人担任。因此文中的“虚左”就是“空出尊位”的意思。这个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信陵虚左”或“虚左待贤”。

  《荆轲刺秦王》中“既祖”,“祖”字偏旁“礻”是“示”的变形,与上天鬼神祭祀有关,“既”表示动作的完成,“既祖”指临行时祭祀完路神。“易水送别”场景描写中涉及“变徵之声”“羽声慷慨”。古代音律分宫商角徵羽调,“变徵之声”音调苍凉凄婉;“羽声”音调高亢,声音慷慨激昂。

  此外,“三代”、“趋庭”、干支、年号、帝号、庙号等,教材上都有注解。

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分析、排除即可拿分。平时复习时,不必大海捞针,事无巨细,可细水长流,反复温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定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