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阅读文本也是素材积累

实用类阅读文本,材料来源非常广泛,涉及方方面面,绝不能简单地比对原材料与选项的细微差异,简单地对答案,认为无所多讲,太枯燥,只要多练习即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材料只是个例子罢了。要充分利用文本价值,挖掘文本内涵,将阅读与写作挂钩,真正读写共生。

比如下面的材料:2016年3月,德国“莱比锡读书节”和丹麦“霍森斯作家节” 都向中国作家麦家发出了邀请,麦家携《解密》与欧洲读者见面,此行载誉而归。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麦家接受了多家媒体的专访。

他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

中国文学在国外仍属小众  好在我们已出发

麦家被丹麦文化部长接见并举办了高规格的讲座。《丹麦日报》用两个整版解密麦家的同时,也解密了中国文学——对于西方而言,他们阅读中国文学,同样需要一个解码器——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同样是一种“密码”,需要破译。

德国人安娜特专营一家中国图书的网络书店,每次活动她都现场售书。她的生意一直波澜不惊:在欧洲,读文学的群体也在量减,读中国文学的人就更少了。可是,这次在汉堡豫园的活动结束后,书居然卖断了。读者很失望:“书以后还可以买到,但是得不到麦家的签名了。”安娜特也很意外。

为什么麦家的《解密》能走红国际市场?

麦家说,《解密》的出版商大多是国际知名的大出版社,他们在推广《解密》上,下足了功夫,美、英等国家大量的报道,是其迅速被翻译成33种文字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有点倒逼世界加强对中国文学的关注;斯诺登事件爆发,《解密》适逢其时。因此,它既不代表我麦家东西写得好,也不能说明中国文学就此在世界上有了什么转机。某一个作家的某一部小说的“走红”,都有一定的偶然性,从偶然到必然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作家写作唯一的出路就是迎合自己。一本书不论在国外国内,都不可避免被误读或捧读。我们不必为此改变什么,迎合任何人的写作都不是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迎合自己,把自己最独特最迷人的一面展示出来。

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我想这肯定不是我们走向 世界的指路明灯。中国传统不是好莱坞,可以通行世界。但我们和世界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人性是一致的。

有西方评论家说我是西方的丹·布朗,但我认为丹·布朗的小说我不会写,也不想写。中国文学十年前几乎是没有类型的,而现在正在被类型化,这对传统的纯文学是个挑战,但对读 者而言是个机遇。

文学不是数学,没有公式,老掉牙的故事照样可以写得别出心裁。把《解密》和《暗算》说成谍战故事,是小看我了。我不要被别人高看,也不希望被小看。我确实注重恢复故事的魅力,因为我们的小说一度远离故事,好高骛远,误入歧途;但把小说仅仅看作故事,是弱智。 我每天都听到故事,但可以写成小说的故事一年也遇不到一个。一般的故事只有脚步声,小说里的故事要有心跳声。

     (摘编自《杭州日报》和“中国作家网”  记者孙磊、王杨)

此段人物访谈节选,可以从图书本身的内容质量,出版宣传,作者、读者、商家之间的对话角度设题。有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书好岂嫌门面小”;有人说“人是衣裳,马是鞍,包装宣传勿小看”;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请选择其一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统一个材料文本,同一个素材,可以论证不同的中心论点。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也可以变化成素材运用的写作训练。

观点1:图书品质是盘活阅读市场的根本,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书好岂嫌门面小”。

论据:作家麦家能够一举打入国际市场,根本原因还是他的作品好,作者追求的是有心跳声的故 事和迎合自己的创作。

观点2:在信息社会,媒体宣传、广告效应不容忽视,是谓“人是衣裳,马是鞍,包装宣传勿小看”。

论据:出版商在宣传上下足了功夫,使得麦家的《解密》迅速被译为33种文字,在海外火了起来。

被译为33种文字,可以论证宣传的重要性,也可以论证阅读需要对话交流。

观点3:“阅读是一种对话”,麦家认为,人性是一致的;木南觉得,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人类对话交流、积极、向善的本性一致且不变。

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不仅通过文字与作者对话,还渴望通过作

家签字售书等形式零距离对话,在德国,读者很失望:“书以后还可以买到,但是得不到麦家的签名了。”

任何语段的材料内涵都是丰富而不是单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提炼出论证不同观点的素材,这些素材就是“万能素材”。不管怎样命题,这些素材都能转化挂靠作文观点。

前些时日,邀请专家来学校给高三学生做“素材的选择和运用”讲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身就是很好的观点与素材选择运用的最佳素材,将同一素材“切割”“分类投档”。我们为什么要错过这样的训练契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