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高三期末联考试卷体现了最新的《考试说明》要求,增加了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增加了阅读量和选择题,知识点覆盖全,是高三一轮复习的总结和二轮复习的开始。只是古诗名句运用题、古诗鉴赏比较阅读、作文题的命制,不敢苟同。
古诗名句运用,首先要明白古诗句的原意,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首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描写杜甫的居住环境,表现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而不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第3题A选项有待商榷。古诗鉴赏,两首诗比较是可以的,2014年江苏卷是明证。只是两首诗都是绝句,共8句。可我们试题两首都是律诗,共16句,阅读量增加了一倍。而且鉴赏占分高于理解分值,不符合以理解为主的命题要求。
作文材料具有思辨性,但是两则材料没有必然联系,缺少共同点,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关键词或者关键词太多, “得意”与“胆大”,“忘形”与“妄为”,不同内涵的词,感觉无法结合,这个题弄了四个词,太纠缠不清了,有点不厚道……比2004年江苏卷“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更难把握,还不如2016年江苏卷“说话”有时体现个性,有时彰显创新。不少有思维头脑的优秀学生企图从通体上理解原材料,难以找到切合点,“自我认知”“适度”等有思想的文章都跑题了。两句不相关的话,只要任选一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即可,根本不需要也无法从两则材料的总体高度审题立意,这样的评分参考,误导了考生,命题为难了考生。从审题提示来看,“得意不忘形是一种智慧”吗?“得意不忘形”相对于“得意忘形”,是头脑清醒,小心谨慎,不张扬,不骄傲。这两句话无非是说人如何控制自己某种特殊的心态而已,得意不忘形,难在哪里?讲清其中理由;胆大不妄为,怎样才能做到,深入分析;最后上升到人如何在最具有优势的地方控制自己。说实在话,这两句话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种鸡汤式命题,让中学生写作文,实在弊大于利,这会引导学生凌空虚蹈,不关注自己真实的生活。“得意”“不忘形”“清醒”,“胆大”“不妄为”“成熟”六个词语中,“得意”与“胆大”内涵明显不同,“不忘形”“不妄为”意思相近,“清醒”“成熟”表述有别,实则说法不同而已。核心词是“得意”“胆大”而不是“清醒”“成熟”,不少同学抓偏了。这两句话,没有什么关联,也没有共同话题,如果把两句话顺序颠倒一下,“胆大不妄为”“得意不忘形”,不难发现内在联系。“大胆”指敢想敢作敢为,“得意”是敢想敢作敢为的结果(如“成功”),“得意”后“不忘形”。这样理解,两句话就有关联了。没有共同话题,提供两句话的目的何在?只是把两句话胡乱地绑在一起?原来“学会控制自我”才是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必须要把两句话联系起来考虑。
这两句话,又不同于“有人说……;有人说……;还有人说……”,可以任选一种“有人说”立意写作即可,只要写作“得意而不忘形”或“大胆不妄为”的评分意见是不妥当的。
写作议论文,有点难为考生,必须要论述得意不忘形,胆大不妄为,如果只停留在这里,那是敷衍放大原材料,必须要有自己的第三点看法,即学会控制自我,这是为人立身行事的准则。如果选择记叙文,写作一个人,他(她)“得意而不忘形”“胆大而不妄为”,而不是抓住“清醒”与“成熟”,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复杂性,不失为一篇好记叙文。
在阅卷中发现“学会克制”“有‘制’者事竟成”“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在约束”等有思想有思考的作文都没有能突显出来。
我们班有有14人写作有关“度”或分寸,占26.41%,实际上是有道理的。
作文材料的作用是什么?规定写作立意,限制写作空间。由原材料引出“度”,“分寸”,虽不是最佳立意,也不至于不及格吧。
高三零模,是一轮复习的终点,又是二轮复习的起点。已往之不谏,来者之尤可追。老师已经把学生带到高速路口了,春节后在高速上行驶,就要看各位同学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自身的发动机动力,高速路上不可以停下来,更不可以后退,这一段高速路没有服务区,目标只是高考,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