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冷暖己自知
近日学生做综合练习,写作有关“人情”的作文,我内心很沉重,也很无奈。关于“人情”的话题,学生涉世未深,没有经历和体验,何谈思考和感悟?强人所难地写出的文章都是无关痛痒的大路货,“人情可贵”“人情关系”“人情负担”等,缺少现实的针对性,比较虚浮,不接地气。
结合自身的体验,加工提炼,对“人情”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刚调来现在的单位时,碰到自己的顶头上司为孩子考取大学举行谢师宴。那一年,我们新进来了35个人,按照当时我们民间的风俗,上司领导家有喜事是一定要去祝贺的。在我这个嫩头青的蛊惑下,35个人一起去向上司祝贺。结果上司很尴尬,勉为其难地接待了我们。上司本有自己的请客计划,一下子突然多了35个人,当时的饭店的条件有限,无法增加饭桌,至于怎么化解尴尬的,不想多说了。随份子,出人情,是人之常情,本想与上司拉近关系,却无意中给上司造成了麻烦,差一点弄巧成拙,人情成了负担。
好心的同事开导我,除白事外,遇到喜事,同事请你就去,不请不要主动去,至少说明别人没有请你的计划和准备,免得双方尴尬。
后来同事子女考取大学,举办谢师宴,群发邀请短信。是去还是不去?有经验的同事提醒我,“别急,等等再说”。如果同事真心实意地邀请你,到时会提前有人跟你联络,最终确定你是否出席。没有任何联络的泛请,不要当回事。这就是人情现实。
人情重在礼尚往来,平等相处,维持和睦。同一屋檐下,同一办公室,有四个同事的父亲或家属生病住院了,碰巧有两个同事,一个是领导,一个是百姓,父亲或家属几乎同一天住进同一医院同一病区同一层楼,按理,组织者要妥善处理好关系,带领或代表大家去看望病人表示慰问。可是现实却是,大张旗鼓地买鲜花带礼品和礼金去看望领导家属,其他的家属和同事父亲一律冷落不过问。同事很不满地说领导的父亲是父亲,我们百姓的父亲就不是父亲,太把人不当人了,太势利了。“谁叫你是普通百姓呢?!”人情也是人际地位的体现,暗含关系的亲疏和价值的大小。
曾有一同事比较极端,曾经比较友好的同事成长进步比较快,提干晋级后,小孩周岁生日庆贺,他就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他没有升官,我一定出人情。现在,他提干了,我不去巴结讨好他”。人情关系很微妙,须用心体会一辈子。
当然,这些学生是不懂的,也不要让学生过早的懂得。学生只知道别人宴请了你,你也要回请别人。淳朴的纯洁的人情,何必要带上色彩呢?有必要那么复杂吗?
人情冷暖己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