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须落地生根

      虽然近几年的教学都与高考有关,都有二轮复习思考和碰撞,2017年的二轮思考整理成了文章《高考语文大有作为》发表,2018年的《考前100天》的博文被主管教学的领导全文复制,2019的新高考要求下的“机遇与挑战”的精心思考却只能留待自我欣赏。

大规模的二轮研讨,提出了一些问题,选择题增加,阅读量加大,读图,刷题,作文素材,文言文积累、古诗鉴赏突破等都是很好的抓手和突破口,但是有何具体措施和操作指导,这是一线老师最需要的,最需要的最实用的却不能得到。有老师私下说,“高三每年都有二轮研讨,今天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如何安排”,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思考的最实际的问题。作为送过23届高三的资深老师尚且有如此忧虑,只能急中生智帮助学生解决记叙文的选材、记叙文的拟题、记叙文的细节三个问题,然后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思辨型话题“有人说,你是谁,便遇见谁;也有人说,遇见谁,你便是谁。”明白如画的简单几个词语,学生却感到棘手。老师的作用凸显出来了,“你”“谁”如何理解?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主观能动性与环境的影响,做最好的自己,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审题立意,拓展思路,拟定标题,赏析优作,学生收获满满。

在二轮复习,考前100天的时间节点上,我们的散文复习才刚刚开始,如何有效复习散文?仍然像一轮复习那样,按照考纲考点,细化分解,逐一落实?这些本该是中心备课组思考的问题,散文如何复习更有效?按照怎样的方案复习?准备花多少时间(多少节课)?编制几分讲义?哪些人负责编写?选用哪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文本?……虽然没有我的编写任务,这一刻却不知道下一刻备课(准备)内容,这如何是好!?

个人认为,必须综合一轮二轮复习,选择完整的文本而不是片段,如写人叙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托物言志散文,随笔感悟类散文或哲理思辨类散文,特别是感悟类散文,重点是帮助学生抓住“形”理清思路,理解语句,把握主旨。散文的阅读与小说阅读切入方法不同,小说要抓住情节,由理清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旨。散文阅读的切入点是理清文章思路,由实到虚,由显到隐,感悟主旨。散文的主旨比小说的主旨更明确,更易于把握,相对而言,小说的主旨比较难以把握,可以从不同角度,人物、情节、环境,角度不同,主旨体现各有侧重。《考试说明》笼统地表达为文学作品阅读,考点要求没有明确区分小说与散文,我们要放出眼光,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判断。考试要求相同,考点相同,考题相似。小说阅读必考人物形象题,散文一般不考人物形象,重要语句的含意,学生理解程度不够,思维不全面,答案要点遗漏。概括主要段落内容,是重点也是学生的薄弱点,要强化。再者,散文阅读和考查,与古诗鉴赏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归类合并,互为补充。

从高考趋向来看,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小说的可能性比较大,那么散文的复习有无必要?很有必要。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培养,更是最好的读写结合,从写作的角度去阅读散文,寻找议论文和记叙文写作之外的新的写作路径。考场写作感悟类散文,随笔式散文,比中规中矩的议论文,缺少灵性的记叙文更讨巧,更容易得高分。

    至于二轮复习的课型,专题复习课,试卷评讲课,作文评讲课等,虽然形式各异,老师应烂熟于心,手到擒来,无需刻意打磨。为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