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发当年狂

         前天向从教30多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了一节语文试水课。总的感受是沉着、从容、淡定、娴熟、机智、艺术,显露了语文人的真功夫。

课题是“托物言志诗文赏析”。虽然已经进入二轮复习,还要弥补一轮缺漏——散文阅读复习。从《考试说明》提供的样题来看,没有散文阅读样题。近几年高考试题也没有考查散文,2009、2013、2015分别考查了散文。各地模拟卷大都没有考查散文阅读。那么,散文阅读要不要复习?如何复习?花多长时间?

小说阅读的抓手是故事情节,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题。有时主题比较难把握,需多较多多层次挖掘。散文阅读则要从“形”——主体段落内容中理出贯穿的主线“神”,而且散文一般有议论或抒情,散文的主旨相对比较容易把握。根据新高考要求,散文和小说命题的不同是,小说必考人物形象,必考探究,探究语句或故事意蕴,选择题则是内容和艺术的理解分析,如情节、环境等,散文也有语句探究,选择题内容和艺术的理解的分析,另一主观题可能是对主要段落内容的概括,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赏析,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对散文语句含意的理解不如小说的正确率。

在有限的时间内,有必要再分解成词语理解、语句含意,分析层次,概括层意,鉴赏、探究等逐点复习吗?《考试说明》将小说、散文统归为文学作品阅读,且有具体要求,复习时完全合并在一起复习,现在我们却要花时间弥补缺漏。

如果不考散文,那我们的复习就会做无用功,真是如此吗?未必。可以从写作的角度阅读散文,读写结合。有的同学不擅长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有=又说不清道理,逻辑思维能力不够,怎么办?写作议论散文,感悟类散文,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托物言志散文思路其实与古诗鉴赏托物言志类相通。我们的讲义只有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练习,没有与古诗鉴赏相连,没有整体意识。上课老师温故知新,从学生做过的托物言志类古诗鉴赏切入,《昭君怨》、《小孤山》都是托物言志类诗词,尽管学生知识有遗忘,大体能读懂诗歌,理解情感。由古诗迁移到散文《云南看云》。传递的信息是,老师没有选用学生手头的现成讲义,可能是对讲义选文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是不满足于已有的讲义,站在更高的高度,体现了二轮复习的特点:跨度大、综合性。“学以致用”,拓展迁移,很不错的教学设计。

在赏析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云”的象征意义把握不住,关键是文本不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老师引导启发学生,紧扣标题,“云南看云”。文章不是单纯的写云南的云,重心是“看云”,什么人看云?究竟怎样看云?云,漂泊不定,变幻莫测,健美、飘逸、温柔、崇高,有其地域性地方性,反映一方人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为什么第4题云的特点只答出了“朴素、单纯”呢?本文作者就是由卢锡麟的摄影作品,“从云影中取得一种感兴和热情”,并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间接来教育人”,要怀着坚朴的人生观,向远景凝眸,不甘堕落,坚信抗战必胜,这些才是“云南看云”的丰富意蕴,简单地表述为云的象征意义不妥当。

整个课堂,老师始终贯穿方法指导,凸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合作讨论,充分给予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二轮复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老教师老当益壮,聊发当年狂,为我们的年轻老师树立了标杆,何不奋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