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何时落地生根?
最近的高考模拟考试,作文审题偏差很多,均分只有45分多一点。相当一部分同学材料没有读懂或者被误导了。作文材料是“数学家说,最短的距离是起点与终点之间的直线。船夫却说,风向正好的风鼓起船帆,这时的航路便是最短的。——尼采《尼采的心灵咒语》”。
不少同学被第一句困住了,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当然是最短的,这是科学,是理论。科学真理的东西怎么证明?第二句话“船夫却说”,“却”已经明明白白告诉考生,转折关系的句子应该以转折词后面的为句义重点。也就是说,可以抛开第一句话,理解分析第二句话,船夫的话包含三层意思:要借助外力风,风向要正好,要努力航行。“外力”、“方向”、“行动”三个关键词。由第二句推知第一句,数学家只是从科学理论角度看待最短距离,现实生活却比理论复杂多了。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起点”与“终点”之间,可能有很多曲折和弯路,距离最短不要局限在空间距离,也可以理解成花时最少,效率最高,效益最大,价值最大化。
考试之前曾有一个类似的作文指导,“人生十字路口”,首先要辨明方向,然后要坚持走下去,还要适时调整。如果迁移,只要稍微变化一下,怎样的距离才是最短的?要把握方向,要借助外力,要有适合自己的努力。与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的要“志”“力”“物”三者合一,还要“深思慎取”相似。“志”是志向,努力的方向;“力”是自己的主观努力;“物”是外物帮助;“深思慎取”是方法。我们学生平时的积累全都白费了,所谓的“迁移”只是挂在嘴上,是老师牵着学生走的。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作文材料有字面差错,“船帆”写成了“船机”,“航路”写成了“距离”。导致学生失误。
其实,我们只要改动一个字,将“数学家”改为“哲学家”,学生很快就能从哲学家往往注重理论,船夫注重实践,学生会豁然开朗。网上的这个作文题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数学家”一个是“哲学家”,我们为什么不再细细思考呢?
像这样的材料作文,读懂材料,把握旨意不是很困难的。可能学生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两句话任选一句,天性懒惰的学生只抓住了第一句,无视第二句,更是藐视“却”,结果懵了,思维陷入困局。学生读不懂原材料,抓不住材料主旨。谈“心理距离”;捷径、弯路;无所谓长短;直线并不一定最短;正确选择;固执,不值得;人与故乡的距离最短……。无视材料,生搬硬套。没有什么不同;电子时代;因材施教;一切景语皆情语;术业有专攻;开拓视野,切勿盲从;思路狭窄,难以深入,且撞车严重。顺风而行;好风凭借力;顺势而为;借风而行;善假于物……
偏题很多的情况下,只要正确的得分就稍微高一点,结果差距拉开了,审题立意成了本次作文拉分的依据。
有不少“优作”其实是偏离题意的,表面上“高大上”,谈建筑,谈文化,谈京剧艺术,还有谈做菜要在正确的时间把握正确的火候,这哪里与“方向”、“努力”有关。
2018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建筑的希望》,“希望”就是距离最短。从三个角度三个层面论述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③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有一篇学生作文被误判成高分作文了,标题是“抓住风向,迎接成功”,题目还不错,内容是徽派建筑。徽派建筑风格是什么,起码要像一个内行人说的话。原来只是套了“徽派建筑”的花环,将“风向”“距离”强行贴标签罢了。
作文审题的偏差,是阅读能力的薄弱。优作不优,是标准掌握的不准确,是没有正确的眼光。这些都应该成为集体备课的重点,因为这些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强化的内容。可惜,我们从来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每次集体备课都只是设想、计划、分工,没有具体要求,更没有落实,都是“虚”的不接地气的。
学生学习的存在问题,应成为老师的教学重点。二轮复习,时间有限,如何使得效率最大化——也就是距离最短?老师带领学生把握正确的方向——高考方向,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情,抓差补缺巩固提高,适时调整心理,这样的备考才是最科学的“距离最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