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状态下的材料概括”有感
今天有幸在状元学校学习二轮专题复习——概括题的训练指导。第一印象就是,这才是二轮复习。二轮复习不同于一轮的全面撒网,知识点全覆盖,系统化的训练,二轮是在一轮的基础上的重点突破,定点专题,是在抓差补缺的基础上的巩固提高。
虽然上课老师以文科加试题的材料概括题为例,前160分涉及概括题占分多达30几分,语言运用题、文言文概括题、古诗鉴赏思想情感类题、小说的人物形象题、论述类实用类概括题。概括能力是语文阅读的最基本能力,考试要求能力层级只是C级,考生的失误主要是要点不全、表达不准。
老师列举2014-2018高考真题考查点及分值,让学生总结概括,文本选择、考点要求、能力层级、分值变化,坚定学生的“拿分”信心。这个点既是学生的薄弱点,又是高考的重点,更是学生的分数增长点,而平时又常被应考师生忽视。
在典型事例解析中,穿插阅读方法指导,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划分层次、找准答题区间、提取信息、筛选整合、精准表达,注重思维过程,思维层次,有主张,有操作,有方法,有理念。每一个思维过程老师都不急于出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回答,有时同一个问题几个同学回答,心中有学生。只有老师心中有学生,高考才有可能有奇迹。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又是丰富多样的。有的出示学生的答案,让学生自行评价,指出问题的所在,有的是答题区间找错,有的是误把现象当特点,有的照抄原文等,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投放答案,引导学生研究答案,打磨答案,精准表达。列举学生答案,老师心中有学生,熟悉学生答题情况,深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有心引路人。
答案出来后并不止于此,老师还加以思路总结,归纳提炼,确保学生会一道题就能通一类题。确实是这样,老师适时引用刚做过的同类试题,比较答案及思路,及时巩固。
学生概括题失分,说明阅读能力亟待强化。新高考要求强调阅读,首先是阅读的概括能力。将具体表述抽象概括,如“特点题”,特点和内涵,特点和表现,有什么区别?要对概念有层级区分。例如笔袋里有铅笔、橡皮、小刀、直尺、圆规等,请问笔袋里的东西的特点是什么?一定是笔袋里所有东西的共性,但有不能笼统地概括为“东西”,而应是“文具”或“学习用品”。学生概括时往往照抄原文,那不是真正的概括,那是初中阶段概括要求。高中阶段的概括要求首先是准确筛选信息,然后归类整理提炼,最后才是准确表达。学生不能照抄原文但可以利用改造关键句。没有现成的答案,一定有答题区间和答题依据。
对照我们的二轮复习,没有精准的着力点,有的只是练习,练习,练习!刷题,刷题,刷题!二轮复习是学生高考备考的转折点,指导得法,科学备考,将节节胜利,反之,原有的基础都有可能保不住。
语文不是可有可无,二轮复习特别是最后60天,高考语文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