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认同感
近来的模拟练习作文“认同感”,学生的分数我普遍打得高,2人进入二类卷,20多人进入了三类卷,除极个别不及格其余都是四类分。
听了我的审题指导后,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分数表示怀疑,纷纷把自己的作文拿来要我帮着指点。
从二模、三模各地的模拟卷来看,话题式生活感悟类的作文是今年高考命题趋势。核心词语的内涵和核心话题不同。核心词语内涵搞不清楚,可能导致写作偏题。如“勇气”,材料限定为对自己不自欺和承受他人的目光的勇气。面对他人和自己的勇气,才是切题的。抛开话题限制,写作“成功需要勇气”、“生活需要勇气”、“携勇气前行”等泛“勇气”都是不符合要求的。同样,“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这是材料给的认同感内涵,但是学生仍然还有偏离题意的。原因何在?混淆了“认同”和“认同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16届高考前夕,我们的模考作文题是“认同”。学生对认同理解不透。我还以学生身边的“星星点灯”为抓手,很好的诠释了“认同”。起初的“认同”可能不是自己自愿的,是被迫认同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认识的提高,确实认为“星星点灯”在精神鼓舞上很有必要,自觉认同“星星点灯”并付诸行动。认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认同感”则是“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的判断和评估”,是人对“认同”的主观感受。不少同学惊呼准备的素材难以套用,尽管我给“高分”的理由是同学们终于都有各自的个性化的素材了。有同学写“土地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班级认同感”等,对“认同感”整体打包,根本搞不懂认同感的内涵。根源在于对“认同感”的主体界定不清。“人”可以是自我,也可以是他人,群体,社会,国家,民族,文化等。人(自我、周围人、群体、社会……)对“我”的认同,我即有认同感,否则就没有认同感。渴望(被)认同就是在追求认同感。
学生的认同感是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同。差生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同。古代失意文人,受到排挤打击,得不到认同,也就没有认同感,但是,他们远离官场,归隐山林,寻求自我认同,从另一途径获得认同感。认同感,可以理解为存在感,认同感的深层境界是归属感。存在的都是有价值的,合理的。能否说存在的都有认同感?不可以。某物,如村庄、庄稼等,有存在价值,得到了主体(人)的认同,它有认同感吗?没有。认同感,一定是主体人的内心感受。如果对“认同感”内涵难以吃透和把握,可以换一个角度,写作渴望得到认可(正面或反面,反面切入更有价值),如“做一个差生很难”。
差生特别渴望被家长、老师、同学认同,总是在追寻认同感。
下面的文章可以直接“拿来”,很符合“认同感”的要求。
做一个差生很难
我是一个差生,每天上课冬眠,下课复活,功课“全线飘红”,作业基本靠抄,考试基本靠蒙,排名基本靠后。老师常说,像你这样的学生混过这段日子很容易,只是以后就麻烦了。其实,做一个差生,也很难。
十几年如一日的成绩不靠谱,家长恨,同学烦,老师不待见。每次考试下发成绩单时,总是得到来自老师的“紫外线辐射”。最可恨的是,老师总能把我的差成绩和集体荣誉联系到一起,于是我只好缩到衣服里躲避集体注目礼。每逢过年,亲戚们聚到一起,不怀好意地问你们家儿子考多少分的时候,从父母猪肝般的脸色上我依稀预见到随后的申斥和责骂,一不小心还有男女混合双打。中考高考,还有邻居同事来热心“问候”,我可以臊眉搭眼地逃跑,可父母不能,随后回家又是一场暴风骤雨。做一个差生,难啊!
十几年如一日地上课不合拍,老师恨,同学烦,家长不待见。每到上公开课,班里的老师就想让我短期病休,不想让我这颗老鼠屎搅了一锅好粥。每当老师为我停下教学恨铁不成钢地盯着我时,我只能故作沉着地换个睡觉姿势,我不敢抬头,怕看见那些鄙视轻蔑的眼神。家长因为我的散漫,经常性地来学校报到。看着含辛茹苦的母亲被老师数落,看着贵为社会精英的父亲被老师嘲讽,我必须毫无愧色地昂起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们明白叫家长无效,进而让老爸老妈少遭罪。做一个差生,真的很难!
十几年如一日地醉生梦死混日子,家长恨,老师烦,同学不待见。曾有一个优生对我说:“我要是像你这样过日子,早就一头撞死了!”兄弟,你以为活着很容易?那叫生不如死。活着,每天都要面对失败绝望、冷嘲热讽,自己还得若无其事。没有超一流的心理素质和已臻化境的阿Q精神,是做不到的。做一个差生,真的很难!
我就没有理想?我就不想上大学?你们以为我真的不羡慕领奖台上的同学吗?你们以为我真的不向往期末的红榜吗?我也曾有过憧憬,有过追求。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混入了如今这个行列。我也曾想过重新站队,但每次都会倒在自己的惰性和别人的打击上。自甘堕落,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怎么说都行。看着老爸老妈一到考试就在生活区东躲西藏生怕见人的身影,听着亲戚们貌似关心实则挖苦的问候,回忆着教室里那一道道杀人的目光,我就想发狂。每天最怕谈理想谈未来谈大学,不想它偶尔还能做做梦,想起它就知道那也就是梦,梦终会醒的。
人最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时,人却非常清醒!
尴尬苦恼、无奈绝望的差生渴望得到认可的困惑、迷茫,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的语句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留给读者思考品味,言未尽却韵味无穷,聪明而巧妙。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渴望被认同,不遗余力地追求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