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的解读
高考语文刚考结束,听不少人说作文题平时做过的,我暗自吃惊,那是“味道”,和高考作文题要求不同。
【扬州最后一练】
生活中有很多种味道。味道可以尝,可以嗅,可以品。舌尖上有美味,芝兰之室有香味,一本好书有滋味……不同的味道是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味道丰富了不同的人生。
【2019金考卷】
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结。味道折射出个人气质,蕴含人生百味,承载着文化品格、民族精神。
【2019江苏某名校卷】
我们常说人生百味,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的,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味道是外在事物在人内心的投影。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结……
这三道关于“味道”的作文题,大同小异,可虚可实,虚实结合亦可,各有侧重。名校卷材料思维有点混乱,不是由实到虚,由物及人,而是由虚到实,要求写作一种“特殊的味道”,“外在事物在内心的投影”,与高考真题相去甚远。
模考题“味道”真的押中了高考题吗?
【高考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解读一】
多数人提到这道题时,都说“核心词是‘味道’”。这是把考题当做了与前年“车”和去年“语言”一样的核心概念式材料作文了。
其一,材料开头说“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盐”只是“物”中的代表,“味”(咸味)只是“盐”这一物的特性。(也可以认为“淡”是水之味。)
其二,材料结尾说“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如”“犹”皆为喻词,“亦然”也属暗喻,这就明确了材料意在构建由物到人、事的类比。而核心概念类材料结尾是这样的: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还有这样的: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都是以核心概念词为主语的排比句,又都是以主题方向为宾语,这样就形成了单点发散的结构。而本题的物、事、人显然不是主题,而是类比对象。
其三,“味”在这道题里只是一个借以说理的喻体,如果把“味”换成“色”、“音”等等,所喻指的道理依然不变。所以,“味”不是在作文中必须出现的实体。这不同于“车”一题必须以作为交通工具的车为核心构思写作。作文只要能切中材料的寓意谈到“共存相生”即可。
当然,如果把本题用核心概念式的思路来理解,紧紧扣住“味道”来构思,也可能由实入虚,由食物的味道引申到世情人性来写作,这样就与借物喻理的理解殊途同归。
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仅盯着“味道”联想素材,文章单纯写一种味道,或罗列几种味道,就没有机会体现材料中“物各有性”“共存相生”等道理,除了思想浅薄外,还有可能陷入明显的套作。
——南京专家解读
【解读二】
材料共有四句话构成,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说,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写作思路。第一句话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盐”,形象地说明了“物各有性”这一生活常识。中间两句话构成对比,即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异物之间“调和”“共存”两种生活现象进行比照,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内涵: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点明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整个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
—— 人民日报网发布的各地高考作文解读
【解读三】
作文材料由四句话构成。第一句“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强调万物各有本性,各有特点,比如水是淡的,盐是咸的,相互之间,互不交融,各自保有特点。第二句“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这句话承前句而来,强调如果只是水与水融合,那么水还是水,味道还是淡的;如果只是盐与盐融合,那么盐还是盐,味道还是咸的。这种融合是自己与自己的融合,是同类同质的物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不会改变本质。
第三句“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则强调五味是可以调和在一起共存共生的,而五味调和在一起以后,会产生精彩的变化,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味道出来。这句话显然是这则材料的关键所在,是需要仔细去推敲的。从命题人的褒贬态度来看,显然是赞成“五味调和”的,因为“百味纷呈”。而“百味纷呈”的前提是“五味调和”,这种调和可以理解为一种融合,而且结合前面两句,这种融合应该是不同性质的物的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可以改“五味”而成“百味”。这句话强调要主动地融合别物,或主动地融入别物,才能臻于完美。最后一句“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则告诉考生,可以从前三句话中的“水”、“盐”、“五味调和”这种生活现象引申到“事”、“人”,而不要局限于烧菜做菜,可以延伸到其他的生活之事、社会人生等方面。
所以要从整体去把握这则材料,不能只抓个别词句,不能只顾个别方面。在审题的过程当中,可以做如下的立意:万事万物,各自保有个性与特点,但是当它们相互交融以后,却可以实现共存共生,百味纷呈。因此要突破个体的局限,走出个性的苑囿,勇敢地与外界相互融合,进而实现更高更美更精彩的境界。
——淮安专家解读
【解读四】
材料共四句话,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句话即是第一层意思,“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首先提出“物各有性”的观点,然后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通过列举生活里“水(至淡)和盐(得味)”的特性,进一步具体解释“物各有性”,帮助考生打开思路。第二、三句话为第二层意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这一句,从单纯个体的叠加,物性并没有改变,还是一个不变的自我。这句话不是材料的重点,目的是引出第三句话,“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从“水和盐”的特性扩展到“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一下子境界全开,并重点突出了材料的核心内涵“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也是本次作文的命意所在,强调的是“物虽各有个性,但只有相互调和(包容),才能共存,才更有可能相生,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百味纷呈’‘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的最高境界”,抓住了这句话也就准确把握了整个材料的立意重点和写作导向。第四句话是第三层意思,“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进一步引导考生,激活思维,前面的“水”和“盐”只是万物中普通物象的代表,还有更多的“物”,类似的“事”和“人”,材料这一句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一下子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起来,考生也就有更多话可说。
可以说这则材料精准把握了中学作文备考现状,文理兼顾,不落俗套,同时贴近日常生活,回归写作本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重视思维、思考文化,写出真情实感。
——盐城专家解读
【解读五】
第一句“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是材料的引子,既然是引子就不是核心句,由至淡的水和极咸的盐形象地表达生活常识。“各”指万物的不同,正因为如此才有万物的共存,包含事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第二句“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从“事物的叠加”角度解说事物的简单叠加不能改变事物的性质,还会使事物变得单调。启示我们:单一的狭小的世界不能突破自身,发展自我。只有相互依存,相互调和,相存共生,交流互鉴才能成长自身,彰显世界的多样性。
第三句“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这一句是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调和”。调和,指调配适当,引申为交流、融合。“共存相生”指的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生成,说的是调和的过程和生成的状态。“共存”承认事物的个性,含有“和而不同”的理念。“共生”指个体的相互影响生成的新质或各自焕发新的光彩。共生不是否定个性。“百味纷呈”是生活常识,它构成单调与丰富、个体与整体、个性与共性等复杂的关系,显示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物各有性”是调和的前提,“百味纷呈”是调和的结果和升华。
第四句“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从物、事、人不同的维度展开思考,强调前面的道理,即“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理念,这是饮食烹饪之道,也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普遍适用原则。
——阅卷专家解读
不同的解读,都抓住了第三句是材料的关键,但是整体上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物各有性”和“百味纷呈”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或转折关系,是前提和结果的关系。
换言之,高考作文是以“调和”(而不是“味道”)为关键词的材料作文,只不过材料没有明说“调和”是关键词,这就增加了审题难度。可以说这道题是全国卷的外衣,江苏卷的内核。或者说是一道70分的语意提炼题。
江苏卷向全国卷过度,全国卷要调和江苏卷,江苏卷就乖乖投降,就不能调和、影响全国卷,保持江苏文化大省特有的骨气和自信吗?
教材必修三专题:文明的对话。文明与传承,碰撞与交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19.5在亚洲文明交流大会上习近平有关讲话精神,暗扣时事及国际形势中美贸易战,反对霸权思想、单边主义,尊重价值多元。
“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
避开了扬州最后一练卷“碰撞”“味道”的押题,既有“碰撞”和“味道”的影子,又避开了“碰撞”“味道”变轨到了“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