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小苗头,常思己过
“这个小孩子,家长要好好教育。”带小外孙上早教班回来的妻子说,宝宝今天又打别的小朋友了,家长当面说的话,简直叫我们无地自容。
我们也发现了宝宝最近的“打人、咬人、掐人,用头撞人”的劣迹,与早教老师交流,“要制止,打,不能打头,不能打屁股,要打手”。照此办法,与小宝宝斗争几个回合,发现锻炼了他的抗打能力,他根本不在乎。
女儿非常着急,担心宝宝上学与同学打架,把人打伤了可怎么办?上网搜索,确实有2-3岁的小朋友有“打人”的现象,说是打人的小朋友语言交流有障碍,是不允许别的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可我家宝宝只要碰到别的宝宝,就冷不防地伸手去打一下,或用头撞一下,或用小手掐一下,或用嘴咬住你的衣服,并不是因为别的小朋友和他抢玩具玩。
看来,以“打”制“打”是行不通的,说服教育宝宝又不懂,如果不加以教育,将来有暴力倾向怎么办?小朋友将远离宝宝,造成宝宝更加孤独,怎么办?上学打伤别的同学,老师三天两头的找家长,怎么办?
宝宝刚满30个月,什么时候有这些倾向的呢?是不是我们大人平时不小心无意中暗示了宝宝?
宝宝不满周岁时,他吃饼干,爷爷向他“要”,宝宝先是说“不”,在大人的引诱下,宝宝同意给了,小手捏着饼干,送到爷爷嘴边,爷爷假装张开大嘴,小宝宝的手立即就宿回来,把饼干放进自己嘴里。如此反复,大人、小孩都很“开心”。开心的背后,埋伏着宝宝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留意到这样的苗头,我们多次引导,耐心教导,反复示范,现在宝宝也知道吃东西时分一些给爸爸、妈妈,吃饭时主动喊外公、爸爸(妈妈)吃饭。
问题的关键是,宝宝“打人”他自己并不知道,认为是和小朋友友好。有的小朋友只要宝宝一“打”(实际上是“一碰”)就哭,宝宝就觉得好玩,我们做大人的是不容许宝宝打人的。如果别的宝宝回手反抗“打”我家宝宝,我家宝宝决不会哭,此后就再也不和他动手。也就是说,凡是被他“打”哭的,他就越要“打”他。也许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渊源吧。
用小手掐人也是这样和你亲近,宝宝妈妈也去“掐”宝宝,宝宝知道避让,几次反复后,宝宝不随意掐人了。
宝宝的打人、掐人、咬人、撞人,那是对你好。只不过方式太过极端罢了。家长发现了这样苗头,就要帮助宝宝及时矫正,带着宝宝向被打的小朋友说“对不起”。昨天在万家福玩时,宝宝抱着另一个小朋友就用头撞,那个小朋友吓得哭了起来,他可能知道自己不对了,就拉着小朋友的手说“小弟弟,别哭了,对不起”,弄得对方家长哭笑不得。
现在带宝宝去玩,碰到别的朋友,我们都十分警惕,防止宝宝“打”人,别的小朋友“让”他,疏远他。
最近,发现宝宝“撕书”。问他为什么要撕书,他说“不知道”,又说要“做作业”——手工作业,动手粘贴等,他很高兴。看图讲故事,他只愿意听,不愿意说,“小鸭去洗澡”“大海边”等儿歌之类的,他也能依样画瓢似的说出来。宝宝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流呀。今天,宝宝又“撕书”了,问他竟然回答“撕书了,就不要看书了”。看来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这样小的年龄就知道怕“读书”,后果不堪设想。才30个月的小朋友呀!亲戚家小孩上小学二年级时,把书本上不会做的作业用小刀“抠”掉,自欺欺人的认为“抠”掉的作业就不要做了,家长还直夸小孩聪明!
教育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时时处处有教育。我与宝宝约法三章,只要今天“不打”小朋友,不撕书,就“奖励”——宝宝明天都要喝泡的奶,或者限制他看动画片。要看电视动画片,就要达到我们的“要求”,奖励、惩罚、说法、引导、哄骗相结合,还有明显效果。
爱人说,以后对那些习惯不良学生的家长要少“逆推”,现在的孩子实在难教育。
孩子难教育并不是不要教育。今天不接受老师(家长)教育,明天将接受社会教育。
教育要发自内心,让受教育者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