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曾经看过一段文字,大意是中秋节,商家改革月饼的包装,将月饼盒制作成三角形、菱形、六角形、也有圆形(椭圆形)的,更有甚者,月饼本身的形状也和包装形状类似。销售显示,除了圆形包装,其他包装的月饼几乎无人问津。原因何在?在国人的心理,只接受圆月饼、圆形包装,“圆”象征团圆,圆满,美好吉祥。“三角形”、“六角形”月饼国人心理难以接受。也许这就是民族共同心理吧。

对传统是坚守还是变革?“传统”是过去长期流传下来的被认可的约定俗成的对今天仍然有影响的习俗、思想、观念、做法等。对不合时代潮流、有碍历史进步的传统,要大胆革除。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就是对传统的革除。当然,革除传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适应的过程。

疫情后复学,我们的作息时间有了创新,将上午第二节课后的大课间提前到早读课后,下午第二节课后的大课间推迟到第三节课后。本来在上下午两节课之间安排一个相对较长的大课间,便于调节学生的身心。刚开始,还真有点不适应。特别是上午的第一二节课和下午的第四节课,虽然时间总体上不变,但每次上课时总要“倒时差”。好在只有90天的时间不适应。现在又恢复到了90天前的作息时间安排了,上下午的大课间在上下午第二节课后。大概全国中小学的上下午的大课间都在两节课中间吧——特殊情况,临时调整另当别论。

新学期伊始,我们的教学任务是《<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等,原计划高二上半学期完成《<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具体实施时古文与古诗与现代散文交替,很现实也很可行。《<史记>选读》教材高一时教材就发给学生了,《唐诗宋词选读》高二学生手头没有教材,一两次让学生抄写不太长的诗歌学生还能忍受,多次或长期让学生抄写恐怕不是办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有些资料提前下发给学生是必要的,及时下发的书要及时到学生手上。学生已经奔赴高考战场,却手无寸铁,没有起码的防身武器,还没有消灭“敌人”(获取知识)保护(提升)自己?

可以有三个途径解决教材问题。有关部门及时调集教材,年级组自编教材,发动学生向学兄学姐借!学生手头没有教材(文本),教学是难以实现的。教师要根据现有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千万不能囿于原有的教学安排。

人们总希望一帆风顺,可事实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在实践中调整,在调整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