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地教研活动都有“同题异构”的教学pk。相同课题,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效果。
    课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内容要求是什么?看到这样的课题,我自己首先要拷问自己。“沉郁顿挫”是指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指思想内容,情感的沉痛,悲抑;“顿挫”指手法跌宕多样。“杜甫的诗”当为一组诗(至少三首)。这个课题的要求应该是以杜甫的三首诗(也可以以一首诗为主,兼及其他)引导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应是当下时髦的“群文阅读”课或杜甫诗歌的学习总结。   
    阴差阳错,没有能亲临现场学习古诗群阅读教学,只是简单了解了群阅读老师的设计意图,简单浏览了教学案讲义。老师以《旅夜书怀》为重点,结合《阁夜》、《登岳阳楼》,典型的群阅读理念,以比较阅读的学习任务,在师生互动活动中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据说,所在班级学生只学习了杜甫的《蜀相》《登高》,《旅夜书怀》、《登岳阳楼》学生还不熟悉,只是在课前预习时做了简单了解。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选用了《兵车行》、《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其三(咏昭君)》、《客至》等四首杜诗,也可以把课题上成杜甫诗歌的总结,要突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如果只讲《兵车行》单篇,是否符合pk课题要求?可以以《兵车行》为例,学习一组沉郁顿挫的杜诗。课堂以诵读为主线,三次诵读,整体感知,重点突破,体会情感,探究“诗史”“诗圣”的内涵意蕴。“诗史”从记录历史,反映现实两个方面理解,“诗圣”从秉承圣人之道的民本思想、关注民生、诗风求变、诗才卓绝等三个方面全面理解杜甫,令人不解的是整节课没有一次提及“沉郁顿挫”。抛开课题,单纯从课堂教学开看,内容的选择是精心策划的,除了诵读、蜻蜓点水式的赏析诗句,“点行频”只是一带而过,征兵的频繁、超期服役、征人的年龄等学生不知能否这样理解,抛开文本,拓展延伸,是不是本末倒置?学习《兵车行》目的究竟是什么?“沉郁顿挫”如何体现的?我实在不知道是不是“教不对题”?这与作文“文不对题”性质相同——偏题。
      是老师对课题的理解有误还是拟题随意?还是我的理解落伍,或过于较真呢?何必要拟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课题,引导大家开展群阅读、任务群教学的教学研讨呢?干脆统一课题《兵车行》!
      学习单篇《兵车行》,学生只要能背诵、知晓大意、明白情感,“跟着老师的感觉走”,也许能应对考试,但如果是作文教学,“文不对题”学生将如何是好?